陳江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疑誘導教學法的應用是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探究知識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設疑誘導法的實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設疑誘導;實施策略
一、注重設疑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數學本身理論性較強,學習較為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不高,而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提出趣味性的問題,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體積的意義”教學中,教師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提出:“瓶子里的水還是那么多,但為什么烏鴉將小石子丟到瓶子里后水面卻上升了呢?”學生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但從來沒有從數學的角度思考過這一問題,教師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紛紛提出“小石子本身有長度”“小石子本身有厚度”等設想,在充分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及時講述體積的相關知識,并在講述完知識后,讓學生重新利用新知識解釋“水沒有增加但加入小石子水面上升”的現象,通過趣味性的設疑,激起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把握好設疑的及時性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時間內運用好“設疑”教學的方式,教師就必須把握好設疑的及時性,在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如在課前精心設疑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思維,在課堂教學中除遇到教學重點、難點時提出問題外,抓住課堂上的一些“小意外”,如某個學生的“非常規”答案,提出的趣味性問題等,發揮教育機智,及時提出問題,因勢利導,順著學生的思維開展教學,不僅能很好地應對課堂“小插曲”,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提出的問題還應具有典型性,所設計的問題要能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問題的提出到解答出答案均要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盡可能地使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均能發揮其啟迪思維或鞏固知識的作用,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設疑教學法可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設疑的趣味性,把握好設疑的及時性,恰當地運用設疑教學,充分發揮這一教學方法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戈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疑”的新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2).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