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桂軍
摘 要:加強小學生在基礎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社會主義國民教育體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實行社會素質教育的關鍵。針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品德問題,詳細論述了通過說服教育、陶冶情感、實踐鍛煉、模仿榜樣等四種方法培養小學生的思想品德。
關鍵詞:小學教育;思想品德;培養方法
在整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中,德育的教育是處于社會主義教育的首要位置。教育部在《2003年工作要點》中提出:“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繼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把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誠實守信為重點,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水準。”可見,加強青少年特別是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實行整個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和關鍵。小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而現代社會正是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那么如何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對每一個小學教育者來說這是一個挑戰。經過多年的小學教育工作,總結出以下教學方法。
一、什么是思想品德
品德就是道德品質,是一個人根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定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在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表現,是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部分。品德可以理解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品德通過社會輿論的熏陶、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下逐漸形成的,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自發形成。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進小學生形成道德認識,激發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健康向上地發展,培養小學生產生堅定不移的道德意志,鍛煉小學生的道德行為。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過程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的培養要一同進行。因為四者彼此聯系、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我們可以認為,在整個品德的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必須協同發展才能幫助整體品德的形成。因此,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在品德教育的規律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不能違背品德教育的規律。
二、學生品德培養的方法
1.說服教育的方法
說服教育的方法是通過曉之以理的方式來啟發和引導學生能夠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的行為準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理論中認為老師講授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的時候才能夠轉化為學生的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才能產生道德動機推動其自身的道德行為。當學生對老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時,如果通過壓制和強迫方法讓學生接受,非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很可能會產生負結果。因此,說服教育法就更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說服教育法有很多方式,例如:開主題班會、上思想品德課、進行座談會等等。
在思想品德培養的實踐中可以采取集體講授、集體討論和個別談心的方式來進行。集體講授就是通過集體活動的形式如思想品德課,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結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向學生講解什么是社會道德規范。通過道德知識的傳授,豐富了學生的道德知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認識道德行為的方式方法,提高是非判斷能力。在集體講授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知識水平的狀況與接受能力的狀況,要講究語言藝術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時講解方式要盡量采取啟發的方式,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根據講解情況的反應讓學生提出疑問,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
集體討論則更充分地體現了平等、民主的原則。在德育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地采取集體討論的方法進行品德教育。學生在集體討論中可以各抒己見,能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整個集體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既是組織者,又是普通的參與者,更是引導者,老師在討論中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利用自身的道德體驗經歷和感受引導正確的討論方向。
而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們還可以通過個別談心的方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在談心的過程中,要以誠懇和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談話氣氛,在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后,針對某一中心內容,或表揚,或批評,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我們還要讓學生有機會對事情進行充分地說明、解釋和申辯。在談心的整個過程中要情深意切地勸說,嚴肅中肯的批評,切不能言辭激烈、態度強硬。通過實踐可以證明,當學生在談心的過程中感受到誠心、關心和愛心,我們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從而才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學生接受。
2.陶冶情感法
在構成良好品德的多種因素中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道德情景的平臺,使學生在特定教育情景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熏陶,來進行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修養,這是我們在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也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之一。
學校和班級是小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小學生的道德認識的形成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學校和班級風貌形成道德環境,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的形成和培養。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實例證明優良班風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在班級中我們組織了一個敬老小組,定期去一個沒有孩子的老人家幫助老人打掃衛生、進行情感交流,我們這個小組成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全班同學輪流參與。通過給予別人幫助、奉獻愛心,在班級里形成了非常顯著的影響。學生感受到給予別人愛心帶來的快樂,把同樣的愛心進行了延伸和傳遞,在家對祖輩、父母更加關愛,對同學更加友好。因此,良好的班風對學生有非常大的教育影響作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讓學生明確是非標準,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夠明辨是非善惡。
我們也要積極地利用優秀的文學藝術來提高學生的道德鑒別力和對社會不良現象和思潮的抵抗力。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優美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完美的造型、詩的意境,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等等,都可以使學生感動,情感受到凈化和陶冶。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欣賞具有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影視片,文學作品閱讀、詩歌朗誦會、音樂賞析等,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感受真、善、美。
3.實踐鍛煉的方法
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中,我們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來促進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內化道德行為。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欲和上進心強,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在興趣中開展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品德。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在課堂中采取實踐鍛煉方式,通過設立各種實踐情景,例如:給出特定事件,讓學生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后集體討論的方式,評判正確的道德行為,給出道德評價。在教育實踐中還可以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雷鋒做好事、在家庭中做家務、情感交流等社會實踐活動對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進行鍛煉。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矯正不良品德,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模仿榜樣的方法
模仿榜樣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英雄模范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的模仿,從而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我們可以通過組織讀好書、看好電影然后采取交流心得體會等形式充分發揮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我們還要充分發揮班里優秀同學本身良好品德的榜樣作用,這對小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具體的。例如:向班級里愛勞動、講衛生、關心集體、樂于助人的同學學習。
總之,小學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小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小學教師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務,通過多種方法開展多樣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提高道德認識、激發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內化道德行為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