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兵
【摘要】本文擬從普通生物學課程建設的整體角度出發,以推動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為指導思想,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根本目的,側重從理論層面研究高等院校的科學教育專業基礎課普通生物學的課程建設。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文獻綜述法對國內外有關本研究的生物課程建設的現狀等理論以及與課程建設相關的基本課程理論與概念、本課程建設對科學教育專業發展的意義和地位、課程建設理論的基本問題及發展趨勢及后現代課程觀等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加工,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政策依據。
【關鍵詞】普通生物學;后現代主義;課程體系;課程建設
一、相關概念的涵義界定
1、課程及要素較早、較系統地研究課程定義的學者奧利瓦(Peter F.Oliva)認為:“與教育的其他方面諸如管理、教學和督導等行動定向了的術語相比,課程確實具有一種神秘的味道。”美國新教育百科全書“課程”條目講之界定為“指在學校的教師指導下出現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總體”。也有認為課程是“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教學內容或特殊材料的一種綜合性的總計劃”;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指導下獲得的一切經驗”;課程是“一種預期學習結果的結構化序列”;高等教育領域的課程工作者們,如郝德永教授認為“程作為一種具有多方面來源的客觀現象,作為一種學校借以實現其目標、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質內涵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旨在使學生獲得的促進遷移的、進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經驗的計劃。”葉立認為“課程是學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統”。現在一般認為課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指導下,受教育者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予身心發展的全部教育內容其進程的總和。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所交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它主要體現在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之中,把課程視為學生在學校習得的一切文化之總和。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具體學科。本研究中所要針對的“普通生物學”課程是基于對課程的狹義理解之上,是指高等師范院校為了培養合格的中等教育師資開設的一系列學科科目和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中的一門課。
2、課程體系與課程結構
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不同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及不同的層次出發,對“課程體系”的闡釋也眾說紛紜。下面是一些知名學者對“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的定義。顧明遠認為,廣義的課程結構是指“學校課程中各組成部分的組織、排列、配合的形式”。廖哲勛指出:“課程結構是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份、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的組織形式。”。在《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中,與課程結構關系較為密切的詞條是課程組織一詞。在該書里指出:“課程組織是指將構成教育系統或學校課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聯系和排列的方式。”課程體系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構、開放性的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組合系統。它不僅要將內部的要素諸如各類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應用課等)連結成一個統一整體,還必須充分體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符合學制及學時限制。”
二、課程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課程建設要遵守科學性的原則主要是指:第一,課程建設要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于社會的需求,向教育對象教師科學正確的知識、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第二,課程建設所含有的所有內容應具有科學性,應根據培養目標與專業要求,整合學科知識,制定課程大綱計劃,構建課程教學內容和實驗課程體系。第三,課程建設的一系列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組織規劃、有效實施各個環節、科學的進行硬件軟件管理等等。
2、系統性原則
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觀包括了典型的系統觀,它認為,對于一個由若干要素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下構成的系統,其結構是要素的整體反映,印證了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的狀況,要素是系統內部相互關系的反映。由于課程建設是一連串復雜、動態、可調節性強的活動,我們應該從課程的整體目標出發,把課程組織實施過程當中所牽涉的各個方面看作課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堅持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將各教學環節要環環相扣,一脈相承方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課程建設所預期的結果。
3、未來性原則
鄧小平曾經提出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建議,里面所包含的面向未來充分蘊含了教育的超前性意識和未來性。不管是教學或課程建設,還是做任何其他一件事,都要有未來的藍圖設想,有夢想有計劃,課程建設才會有新的發展。古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家大計,作為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根本。而實現教育目的是教育界最高的理想,也是全民族的訴求,具體到課程,課程是學校教育培養未來人才的核心,是教學計劃的藍圖,課程建設無疑在各類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為收獲明天的人才打下了堅實的伏筆。
4、開放性原則
任意一門專業的課程體系都可看作是一個開放性的知識、技術系統。當今的高等教育課程正朝著國際化、全球性的大趨勢邁進,課程體系在不斷完善的現代化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作為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的每一個因素都是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對社會(教育)其他子系統時時刻刻都發生對流,在這種對流中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來保持自身的動態平衡。
5、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原則是針對分科課程而言的,現階段分科與綜合是兩種趨勢,不能只顧分科不顧綜合,也不能只顧綜合不顧分科,二者應有效結合,分清之間的度,因此普通生物學課程體建設不能局限在本門課程的視野范圍內,還應有效的融合借鑒其他課程的理念、手段或方法。此外,綜合性原則還要求我們在設置課程時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不僅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在全面發展的的基礎上照顧不同層次和不同興趣的學生,培養具有創造性、個性化的綜合型、復合型人才。
三、開設普通生物學課程的必要性
1、目前中小學科學教師師資極度缺乏,新上任的科學教師知識面不夠全面,綜合能力素質不能及時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該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必備的生物學知識、豐富拓展視野、同時通過實驗動手操作鍛煉了他們思維模式,為將來上實驗課為學生演示操作打下基礎。本課程的開設是也是為了適應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配合中學新課程改革,培養具有綜合自然科學知識、綜合科學教育能力、綜合科學素養的全新型師資。
2、科技發展和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指出“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是提高社會生活質量的基本手段。”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隨著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許多新興的生物技術不斷發展、成熟,如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動植物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領域的發展迅速,給人類疾病治療、新藥研發等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夢想。一些新型名詞如“文化基因”、“計算機病毒”、“文件克隆”、“宇宙胚胎”等時尚名詞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讓學生、教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研究的熱情。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有必要學習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知識緊跟時代步伐,為人類造福。鑒于此,開設普通生物學這門課程不管是對生物專業還是非生物專業的學生而言都是受益匪淺的,這既是對通識教育的拓展,也是專業精益求精的途徑。
3、培養復合型人才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高等教育目標之一就是在使人成為人的基礎上,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無論是提高民族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還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抑或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對現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極為具體的要求。由于普通生物學課程涉及的生物分支學科眾多,從不同的學科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增強探究意識。在不同性質、類型的實驗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科學方法、手段,學生可以從中有效的鍛煉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的方法和模式,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培養個性化人才。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造力的獲得,與興趣發展、知識學習、能力提高密切有關,生命科學教育在發展學生興趣、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和陶冶人格修養上均有獨到的作用和效果。比如,生命科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素質,從而真正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逐步具備生態文明的基本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