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瑤 徐維林
〔摘要〕 創新人才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保障,但是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數據樣本的實證分析來看,目前創新人才對該區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還很微弱,科技隊伍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吻合,高端人才有相當大的缺口,創新人才不能滿足經濟區的發展。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對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題,應該大有作為,當務之急要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是轉變辦學理念和定位,優化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環境;二是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支撐;三是開展產學研合作,搭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關鍵詞〕 創新人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4-0098-04
創新是一個國家謀求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和有效選擇。創新人才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要素,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保障。“十二五”規劃期間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更好地實現對外開放、科學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構建高層次高技能的創新人才智力資源支撐體系成為必不可少的戰略目標。本文以2006年~2013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實證分析創新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并著重從高校的角度提出加速培養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探討高校在推進人才戰略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一、創新人才對區域經濟貢獻度的實證分析方法
(一)變量選擇。科技創新是高智力腦力活動,也是一個具有高度綜合性的潛變量,本文選取2006年~2013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劃中六地市:青島、煙臺、濰坊、東營、威海和日照(因為濱州市只包括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以未考慮在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科技研發人員(R&D)代替創新人才為代理變量;分別選取經濟區中各市的生產總值(GRP)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研究經濟增長和創新人才之間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分析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需選取控制變量,即除R&D人員以外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解釋變量。由于經濟增長和投資的推動有密切關系,所以選取投資為控制變量,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固定投資(K)為代理變量。其中,生產總值和R&D人員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固定資產投資來源于相關地市的統計年鑒(見表1)。
(二)模型構建。技術創新對經濟的刺激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既要考慮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不能忽視政策的影響。而時間序列或橫截面數據信息含量單一,無法滿足對復雜經濟現象的分析,本文選用能夠同時反映研究對象在時間和截面單元兩個方向上的變化規律以及不同時間、不同單元的特性的面板數據模型。變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表示橫截面成員數,T表示時期數,k表示解釋變量的個數。在給定顯著性水平下,如果F2小于臨界值,則接受H2認為適合建立混合模型;否則需要計算F1,若F1小于臨界值則接受H1認為適合建立變截距模型,否則,建立變參數模型。
無論是變參數模型還是變截距模型,都有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種形式。因此,建立面板數據模型的第二步是判斷采用哪種效應模型。鑒于本文橫截面成員是山東藍色經濟區幾乎所有的成員(除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以選擇固定效應檢驗法。固定效應檢驗的基本思想為:將含有固定效應的模型看作無約束回歸,將不含有固定效應的模型看作受約束回歸,通過F檢驗方法檢驗約束是否為真,從而判斷模型中是否含有固定效應。
二、創新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度的實證分析過程
(一)數據來源與說明。從數據可獲得性及研究目的出發,選取2006~2013八年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六地市相關數據作為樣本點,并取其對數LNRD、LNK和LNGRP。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LNK和LNGRP是以2006年為基期采用CPI指數對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總值進行平減得到實際值,然后取得對數
(二)實證檢驗。(1)單位根檢驗結果。鑒于本文樣本數據屬性,為了避免偽回歸需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運用EVIEWS7.2分別對LNGRP、LNK和LNRD采用同質的LLC檢驗和異質的ADF檢驗
通過回歸分析,擬合優度幾乎等于1,F檢驗的P值為0,說明模型擬合的非常好,而且在給定0.05的顯著性水平下,系數大都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投資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有顯著性影響。但各市R&D的彈性系數小于固定投資的彈性系數,說明R&D增長一個百分點帶來的GRP增長率要小于固定投資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來的增長率,比如煙臺固定投資對生產總值的促進作用是R&D的5倍。
三、結論及對策建議
以上檢驗結果顯示,東營、青島和煙臺科技創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大,而濰坊和日照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微乎其微。這與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政策、高等院校規模、自然資源等因素不無關系。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富集區和國家海洋科技創新重要基地,其發展離不開高端創新人才做支撐,但是目前總體來看,技術創新對該區經濟的貢獻作用還很微弱,科技隊伍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吻合,高端人才有相當大的缺口,創新人才不能滿足經濟區的發展。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對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題,當務之急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轉變辦學理念和定位,優化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環境。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有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但近年來,由于生源原因和對高等教育的評估,高校的辦學定位攀高,追求大而全和短期的政績,急功近利,存在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人才培養類型趨同、人才培養專業設置重復等理念偏差。這不僅會失去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還會造成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脫節。高校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培養目標定位要以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為現實依據,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依托,進一步轉變辦學理念,規劃教學。同時,加強教育管理體制創新,樹立追求一流的意識,充分發揮教學與科研方面的優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只有突出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團隊建設和創新能力建設,才能成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創新源、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動力源、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播源,才能真正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體。
二是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支撐。經濟發展要靠科技創新,而創新離開學術前沿是不可想象的。但目前有些高校存在專業結構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課程設置相對陳舊,知識更新速度緩慢,專業劃分過細,學科交叉不夠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高校社會服務面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高校應以經濟發展需求為基本導向,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專業課要體現學科發展的前沿,反映交叉學科、跨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新見解、新成果和新發展。鼓勵開設研究型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同時加強校內、校際各學科的融合,通過國內外高校之間的聯合辦學和聯合科研,發揮多學科的專業優勢,實現互補,增強學校實力,優化教育資源。第二,調整課程設置。開設靈活多樣的選修課程,擴大選修課的比例,使專業培養和通識教育相結合。這樣做有利于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進一步加深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形成創新型知識結構提供教學支撐。第三,加強實踐課程設置。實踐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是誘發學生潛在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應創建容忍失敗和質疑批判精神的人文環境,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理論去尋求解決辦法,在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三是開展產學研合作,搭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產學研結合被公認為是一種培養素質全面、既有理論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產學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功經驗和形式。如美國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不僅幫助周邊地區形成一個領先的研發集群,產生眾多的可轉化研究成果,而且還源源不斷地輸出創業人才和創新團隊。國內研究也表明經濟增長水平與產學研合作績效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產學研合作水平的提高會促進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增長又會刺激產學研之間的合作,為高校和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互惠共贏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多種模式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一方面可以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更便捷地將科技成果向社會企業轉化,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產業結構中體現出的高技術、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高綜合性和高復雜性等特征,更加強調大學對培養人才的創造性、復合性、自主學習性、高智力、想象力和洞察力等創新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給高校提供了直接面向社會及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實踐機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將學生置身于社會和企業的科技實踐活動中,通過科研實踐,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高校與產業和科研院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格局,為高校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絕佳的第二課堂,搭建起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李培根.主動實踐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N〕.人民日報,2006-07-27.
〔2〕馮有朋.創新人才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葉山嶺.創新人才觀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觀的革命性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11).
〔4〕丁輝俠.制度因素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地方數據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7).
〔5〕王金營.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東部與西部比較〔J〕.人口與經濟,2010(4).
〔6〕劉建和,朱曉明,金雪軍.人力資本積聚差異的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力研究——以浙江和陜西兩省為例〔J〕.人力資源,2011(3).
〔7〕武海峰,牛勇平.山東省產學研合作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岳論叢,2011(12).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