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俊旺
【摘要】激勵在現代管理中處于最重要最基本的職能要素,是在以人為本的管理中的一種管理理念,隨著管理學、信息經濟學等體制的不斷發展,現代管理中的激勵理論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本文針對現代管理機制中激勵理論的發展應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現代管理;激勵理論;研究分析
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erelson)和斯坦尼爾(Steiner)給激勵下了如下定義:“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等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顯然,這些以需要為基點的激勵理論能很好地解釋人們的努力行為,對管理實踐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一、激勵客體和對象趨向集中
在以往的激勵工作乃至當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勵,往往著眼于對一般職工的獎懲和精神激勵,而對于高層管理人員——經營者來說則缺乏理論探討和實踐。對于普通員工的激勵,相對來說是較為容易而次要的。由于勞動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職工的操作和工作越來越單一、明晰和有形,確定性的工作表現為工作方法、方式、工業流程的標準化。這種細致的分工意味著可以比較容易地確定一系列準確、精密和具體的涵蓋其工作數量、工作質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標體系,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對職工的獎懲方式和獎懲程度,合理地分配組織激勵資源。而相對來說,高層經營管理人員其工作主要是決策、計劃和人力資源開發,其經營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標、規范、制度,是軟性的、無形的,同時其努力程度、能力、風險態度、投資傾向和決策正確性等內涉及變量和滯后顯示變量囿于信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難及時準確地用簡單的考核指標來衡量。其次,經營者的間接勞動成果(即表現)具有非常復雜的背景和歸因。其可察變量(如資本利潤率、成長和增長速度、全員勞動生產量、產值、成本、技術進步和生產率)其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維而是多維的,經營管理工作量是個復雜動態的系統,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維因素非線性作用的結果。這時偏倚、強調某一因素和特性會產生不適當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進行恰到好處的激勵決定著激勵機制的制定、激勵資源的合理導向和配置。再次,經營者的勞動成果——表現,非但隱含著異常復雜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風險態度)而且還受到不少非經營者所能控制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經營者的激勵和誘導日益成為現代激勵理論的研究重點。
二、激勵理論對經營管理者的約束
已有的激勵理論主要是從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展開研究的,激勵被認為是通過高水平的努力實現組織的意愿,而這種努力以能夠滿足個體某些需要和動機為條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勵理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動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激勵理論,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論、麥克萊蘭的成就激勵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阿德佛的ERG理論、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另一類是以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過程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的激勵過程理論。這種理論以系統和動態的目光來看待激勵,這主要包括弗魯姆、波特和勞勒的期望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邁克爾·羅斯的歸因理論和軌跡控制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激勵過程理論體系較之于激勵內容理論體系從系統性和動態性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從根本上來說仍以對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為基礎的行為特征為出發點。而人的心理需求難以加以觀察、評估和衡量,屬于內涉變量;再次隨著人們對于激勵條件的適應性,任何激勵因素都會變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組織激勵資源的稀缺性和激勵因素(如工資、獎金)的剛性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使得管理激勵難以持久。因此,激勵往往被認為是屬于管理藝術和領導藝術的范疇,是一種令人敬而遠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對經營管理工作性質和規律的研究,也給我們提供了解決激勵和約束問題的方法論。我們可以從經營管理工作的性質和規律出發,設計對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們可以設計出年薪制、遠期收入制、股票購買權、長期雇傭制、資產連帶制、決策責任制等激勵約束機制。又如經營管理工作具有權力性,管理就是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是籌劃、組織和控制一個組織或群體的工作。凡是直接生產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獨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管理工作具有權力性,即指揮別人的權和強迫別人服從的力。管理要通過各種職能機構和人員的職、權、責活動來進行,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無論職位高低、責任輕重,都擁有一定的權力。人們除了擁有對的控制權力以外,還不同程度地對資產享有剩余索取權(包括股權、債權、紅利、獎金、薪金),合理地擁有權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勵因素。因此,又可以設計出團隊生產、民主管理、參與式管理、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勵和產權激勵的適度結合等多種方法方式。
三、從激勵方法、方式的研究過渡到對經濟機制的設計和研究
打開“黑箱”并加以抽象,作為有機聯系的自組織系統主要包含和充斥兩種主要的關系——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處于管理系統中的核心位置,通過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與物(包括生產資料、生產設備、資金、運輸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聯系。一方面,在人與物形成的對立統一中,人與物之間主要存在著知識的信息不對稱。由于真正的生產力是作為死的勞動的物的因素和作為活的勞動的人的因素相結合的產物,而且生產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產力中所起的作用取決于人的能力的發揮,因此,激勵就必須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不斷努力學習和創新,使人減少對物的知識的不對稱,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認識與客觀物質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組織系統中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經營管理中,經營管理工作者處于信息交匯中心,與外部管理層,如資產所有者或上級主管部門相比,經營者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優勢,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處于信息劣勢,同時內部各個階層之間也存在著這種信息不對稱。
由于及其組織內部充斥著四通八達的、縱橫交錯的信息流和信息網絡,同時又伴隨著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對稱,因而傳統的僅限于局部的、具體的、微觀的激勵方法、方式只能對有限時間和空間的信息,予以疏導和規整,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人員尤其是對經營者的激勵問題。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激勵成為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信息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前沿研究領域。
解決問題的關鍵途徑在于經濟機制的設計理論。以系統、健全、完整和適宜的經濟機制自動有效的整合和規范的信息通道,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盡量少的成本和組織資源來更好地完成組織功能和實現資源帕累托最優配置,經濟機制和制度的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市場機制的設置,包括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制度設置,但由于現實中的三種市場皆為不完全信息市場,因此就給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和內部經濟機制的設計留下創新的空間。而對制度的設計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規范的公司制下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規范經營行為,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和責任不對等所導致的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而使經營者和所有者之間、各級管理者之間激勵趨于相容,同時構建和完善產權激勵機制和管理激勵機制。
四、結語
總之,激勵理論是關于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于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因此,在現代管理中處于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并能隨著現代管理制度的不斷發展,在考慮到個別差異的基礎上來區別對待。
參考文獻:
[1]蔡新秀,激勵理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2(06).
[2]蔣蕙璠,淺談現代管理中的人為為人與激勵[J]經營管理者.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