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瀟 王健 周強
【摘要】本文從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發展的歷史、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構建三個方面,借鑒和吸取西方法治發達國家和地區法官職業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構建提出設想,希望可以對司法改革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法官;職業;倫理;構建
有這樣一句名言:對爭議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司法是實現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法官作為這道防線的構筑者和守護者,對正義最終實現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一個個在國際上都罕見的司法腐敗大案的接連發生,不僅激起了民憤,更引起了法律學者們的深思。因此加強法官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與建設勢在必行。我國學界對法官職業倫理問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筆者試圖從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發展的歷史背景著手,對法官職業倫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借鑒和吸取西方法治發達國家和地區法官職業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構建提出設想,希望可以對司法改革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一、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發展的歷史
秦漢以來,古代中國的司法人員備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教倫理在他們定紛止爭的實踐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如董仲舒的“春秋決獄”,它直接把孔子的著作《春秋》一書中的微言大義應用于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再比如明代的海瑞斷案,是依據名言“寧屈其富,不屈其貧”,這些都反應了司法審理過程中的道德化思維,他們都把捍衛儒家的經典教義作為司法過程中應遵循的首要原則。然而,這種純粹的道德化的法律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我們沒有形成注重建構制度性保障的傳統。
清晚期變法改制以來,中國社會的總的時代特征乃是一個“變”字。傳統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制度均遭到批判與拋棄,但是引進移植的西方法律卻又與我們的傳統和習慣格格不入,以至于這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法律,既沒能建立科學的法律制度,又沒能樹立起高尚的倫理道德,于是司法出現問題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特別是當代的轉型期間,市場經濟的發展把效率作為考量司法的重要因素,這對法官的職業倫理等許多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司法腐敗愈加嚴重。
二、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現狀的分析
2004年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兩名副院長因收受賄賂被判死刑;2005年阜陽中院爆出震驚全國的“腐敗窩案”,兩名副院長、十余名庭長、副庭長涉嫌受賄;2006年,同樣是阜陽中院的院長,因涉嫌受賄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追究刑事責任……一個個血淋淋的現實不斷地刺痛著百姓的神經,也同樣動搖著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那樣:一次不公正的裁判甚至比十次犯罪更為可怕。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則是污染了水源。我國的司法腐敗就猶如劇毒物質,不斷地污染著司法這條本應清澈見底的河流,我們飲著這條河的水,幾乎每個人都已經中毒至深。
我國其實一直在試圖治理法官腐敗。近20來年,各種針對法官行為的規定頻繁出臺:《法官法》對于法官的基本倫理規范也作了明確規定,最高法于2001年頒布了《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于2003年頒布了《有關懲戒制度的若干規定》。前些年又向社會公布“五個嚴禁”的規定,而且還同時公布了24小時自動接聽的舉報電話,隨時接受人民群眾對“五個嚴禁”行為的舉報。這一切行動都表明了黨和國家治理司法腐敗的堅定決心,但是這些方法又似乎都是本末倒置,因為司法公正最核心的法官職業倫理并未得到有效地建立。
三、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構建
正如孫笑俠教授所講的那樣,法律人內部傳承著法律職業倫理,從而維系著這個共同體的成員以及共同體的社會地位和聲譽。那么,怎樣構建法官的職業倫理就成了擺在每一個法律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試圖從法官的善良、廉潔和司法獨立這三個方面粗略地談談法官職業倫理的構建。
(一)確保法官的善良
法官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雖然法官判案是依照法律進行的,但是法律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那么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時候,法官必須行使自由裁量權。這就要求法官應當從生活本身省視規則,在“法律實踐”中體會基本的人情世故,體貼細微的世道人心,體察包括自己在內的普通居民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要法官能對自己所要處理的爭議,力爭做到設身處地的了解和理解,體貼當事人的苦楚,撫慰當事人傷痛。這是法官必須具備的素質,是倫理的精髓,更是保證法官廉潔的道德基礎。
(二)確保法官的廉潔
在權力與市場的關系錯綜復雜、腐敗極易產生的時代,單獨要求法官獨守清廉似乎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必須努力讓這個不現實變為可能,因為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法官清廉了,我們才能逐漸樹立起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建立真正的法治社會。在法官“善良”這個倫理的基石還沒能基本建立起來的當下,我們只能依靠制度來指引和過濾法官的行為,給他們以外在的壓力,使他們不敢不清廉。前面所提到的各項規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時更要建立嚴格、完備的糾察和懲治制度。如果我們能讓每一個存在不正當行為的法官,都受到應有的懲罰,都會榮譽掃地,永遠失去在法律領域從業的資格,那我相信司法這條河流將會越來越清澈。
(三)確保法官的獨立審判
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行政和司法始終是一體的。近代以來,晚清以至民國旨在司法獨立的體制改革也沒有過真正的成功。新中國成立后,法院和政府一樣被作為對敵專政的工具。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這種司法不獨立的體制越來越顯現出它的嚴重弊端,造成極為嚴重的社會后果。更糟糕的是,當前新聞媒體人法律素質的低下更是讓司法獨立的實現難上加難。于是,法官是否有勇氣依靠自己內心的法律信仰以及過硬的業務素質來直面各方的壓力,就成為了法官職業倫理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讓法官團結起來,讓這個隊伍中的大多數人都具備這樣的勇氣,才有可能實現司法公正的崇高理想。
參考文獻:
[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
[2]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
[3]張文顯、信春鷹、孫謙主編:《法律職業共同體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