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秀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入題;新知學習;
練習;知識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7—0056—01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最終用于生活。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事實上,世界上每一個空間或每一段時間里都有數與形的存在。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那么,在學生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他們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入題生活化
數學知識本身比較抽象、邏輯性強,而小學生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又缺乏生活經驗。為了使學生能夠輕松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我們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為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為學生探索的對象和內容,讓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體驗。如教學2的乘法口訣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入題:“吃飯時,每人要用2根筷子,一家3口人需要幾根筷子?”“4口人呢?5口呢?……”學生七嘴八舌,再從學生的信息中挑出有用的東西,這樣會在教學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新知學習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另外,對于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認識方向”時,若用傳統的坐標軸方式教學,學生容易混淆且愛搞錯方向,而在早晨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面對太陽,并指出“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讓學生說出校園內的四個方向有什么建筑,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利用這種真實生活場景進行教學,學生容易記且記得很牢。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場景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對練習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給學生以不同尋常的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小學數學課本上的練習大多來源于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顯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師能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在練習鞏固分數意義時我問:“誰來說一句帶有分數的話?”有的學生說:“我們家有5口人,過生日時把蛋糕平均分為5份,我吃了一份,所以我吃了蛋糕的1/5。”“我們班一共有6排學生,每排是全班的1/6。”學生通過身邊的信息,說了很多實際問題,而且馬上用剛學分數的意義解決了這些問題,不但鞏固了新的知識,而且讓數學更加生活化了。
四、知識應用生活化
學生從生活中學到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于現實中去,這樣就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實現數學概念的構建,促進數學知識內化。由于實際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因此,只有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后,才能真正地鞏固好數學知識。讓學生多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多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我們周邊的事物,將數學思維和生活實際完美地結合,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鍛煉中提高、發展,達到較高的思維水平。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是我們所摒棄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積極創設各種生活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努力促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笙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