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金萍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7—0070—01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提出了新課改的六項目標,在關于評價改革中,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的分析與反思。這無疑是在倡導教師要通過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教師與實踐者。筆者以一堂金昌市優質課Women of Achievement ( reading ) 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一、反思教學設計與實施是否體現新理念
筆者在聽課時發現,在reading & comprehending 中,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而是問題一呈現,即要求學生集體回答,而在discussion中,當學生討論: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 看似熱鬧景象的背后,卻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學生用漢語討論,更有甚者呆坐著,并不參與其中。陳述觀點時,只有陳述的學生夸夸其談,樂在其中,而大多數學生默默靜坐,很少有人去聆聽。
反思: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言的學習需要學生靜態思考、理解、吸收新知識和培養新技能。但是授課者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吸收時間,而是牽著學生的思維向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筆者認為,教師要歸還學生的學習權,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思”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在discussion中,教師只追求熱鬧的假象,當問題呈現時,只關注個體,而忽略了“第三方”,并未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筆者認為,教師設計時,應該考慮學困生的知識水平,如給些套用句式或useful expressions, 使得這些學生能參與其中。而當他人陳述觀點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做好筆記,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完善。
二、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合理而有效
(一)反思導入是否激活教學、激發興趣
在導入時,教師采用激趣式教學與標題問題法,用視頻來展示 Jane Goodall 在非洲野外觀察、記錄黑猩猩的日常活動及與黑猩猩親密接觸的場面。用視頻導入新課,形象、直觀地給學生進行了知識的input,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并為進一步解讀標題和內容預測做好準備。古人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無疑則不進。”教師將標題問題化,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有效的預測,打破了師講生聽的傳統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反思課堂教學是否體現整體性與層次性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從revision →lead-in →self study→cooperation & discussion→improving→homework環環相扣,自然過渡,梯度適當。同時,教師還描述了學法點撥,設計目的與預期效果,為實施教學提供了依據。而且由整體把握到逐段閱讀,教師挖掘教材,精心設計,要學生快速跳讀,歸納概括,整體感知;精讀細看,抓關鍵詞,捕捉細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能,提高了閱讀能力。總之,本堂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整體性與層次性,有效幫助了學生知識的生成。
(三)反思教學游戲是否有效推進了課堂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游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適當地運用,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變 “要我學”為“我要學”。但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更應注意游戲的可行性、可控性和全面性。該教師在選詞時,應該選用適合游戲的詞匯,這樣使得教學游戲行之有效,收放自如。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那些基礎差、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要多加鼓勵,使其克服畏難、膽怯的心理,大膽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三、反思教學資源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
在本堂課中,課件貫穿始終,而教師成了地地道道的 “放映者”。且課件制作精美,配有有趣、可愛的卡通圖片。但筆者發現課件太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忘記去查找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了。
反思:教師在lead-in中,由視頻導入,在視覺聽覺上給學生帶來了震撼,同時培養了學生從視聽資源中獲取有效資源的能力,提高了教學的智能化水平。但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過分地依賴多媒體,課件替代板書,“人機交流”替代“師生對話”,教師意志替代學生思維,這樣的課堂看似充實、熱鬧,但事實上并沒有以學生為主體,并未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要配合教學實踐,合理、有效地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笙 編輯:楊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