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通過聯系生活、觀察實踐,挖掘教材、運用演示,合理想象、注重表演,圍繞課文、啟發聯想等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要運用標記法、分析典型句段法,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 語文教學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68-01
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分,從其發展過程看兩者結伴而行。小學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表明,在不同的年齡段上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所側重。一般說來,低年齡段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高年齡段以抽象思維為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注意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供和創造良好的條件,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大綱,將發展語言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充分、最大限度的發展,為今后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相應發展呢?筆者提出以下觀點,供同仁參考。
1 運用媒體,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在知覺形象和表象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思維活動,屬于形象思維活動。其形成和發展必須以“形象”作為支撐點,如果脫離“形象”的輔助,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多方創設形象媒體,為學生發展思維提供知覺形象和表象。
1.1 聯系生活,觀察實踐
觀察是一種認識活動,學會觀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增加學生對實際物體或自然現象等的知覺形象,學生的知覺形象越多,表象越豐富,這有利于形象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聯系生活,注重觀察。這樣,既可以將語文課引向生活,又可以將生活引入語文課中。如僅寫一處景物或建筑物等,可以領學生投身到大自然中去,這就是將語文課引入生活。同樣,要寫一種花,就將其搬進教室中觀察;要寫一種家務活動,可將相應生活用品帶入課堂現場操作,這就是將生活引入語文課。
生活中的實物實景均具有直觀性,在學生思維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寫春天的景物,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看看天空,感受一下春天的陽光,再由遠至近看看大地,學生們看得有趣,活動得認真。回來后,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每種景物有哪些特點。由于學生有切身體驗,寫出許多好的句子。
1.2 挖掘教材,運用演示
演示這一教學法比實際觀察生活更方便、有效、直觀。因此,在語文教學時,教師常常運用教具演示來突出語文內容的重點,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具演示可以使掛圖、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聲像資料,演示的過程就是豐富表象、發展思維的過程。如在講《詹天佑》一課中的“人”字形鐵路設計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制的教具,讓學生說說地形、地貌,再用教具演示爬坡過程,然后再分析這段課文內容。由于教具在學生頭腦中發揮了表象的作用,學生很容易掌握這一教學內容。
1.3 合理形象,注重表演
想象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其本身就是一種形象思維。想象的過程就是改造舊表象創造新表象的漸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的字詞句段等,讓學生借助想象創造性地進行表演,不僅能促成學生理解課文難句,而且可以發展其思維能力。如在講解《蒲公英的種子》時,有這樣一句話“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這句話中有兩個“哪兒”,其中第一個是泛指,沒有固定的地點;第二個是確指,地點固定,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可以利用表演的方式,讓幾個學生扮演蒲公英的種子。讀到“風一吹”學生就做“飛”的動作,讀完“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時,學生飛到“哪兒”就停到哪兒不動。老師問道:“你們都飛到哪兒了?”學生眾說紛紜:“我飛到田野里、我飛到山崗上、我飛到公路旁、我飛到池塘邊”……這時教師指出:“文中的第一個‘哪兒是不固定的,是哪里的意思。”之后,接著問學生:“課文中的‘飛到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它們的家分別在哪里?”學生搶著回答,在田野里、山崗上、公路旁、池塘邊……第二個“哪兒”是指某一個具體的地方。學生自己理解、表演,本身參與就是一種創造過程,就是發展思維的過程。
1.4 圍繞課文,啟發聯想
現代社會需要創造性人才,創造力是解決問題能力的最高表現。創造力曾經你干被認為是極少數人的天賦,與多數人無緣,這種觀念將創造力神秘化了。創造力不僅表現在較為罕見的真創造之中,而且表現在更為常見和普遍的類創造之中,所以它不是少數天才的私物[1]。正如吉爾福特指出的:“創造力再也不必假設為僅限于少數天才,它潛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間。”所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是小學教育教學的一個基本培養目標。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的,離不開形象思維。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運用啟發聯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為學生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可引起學生不自主的聯想,令人回味無窮。教師必須善于把握這一點引發學生聯想,為課文補充或續編可能的發生情節,給其創新的機會。
2 培養抽象思維的豐富
教育心理學認為,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思維,就要教給學生一些識字、閱讀和作文的方法,否則就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就是說,沒有方法的理解、分析、比較、比較和概括是雜亂無章的,是模糊不清的。
2.1 運用標記法
標記就是將課文中重要的字詞句段等從內容中分離出來,使之醒目、易記,將它作為學生已有的知識,形成新的概念和判斷,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感性材料。運用標記,可在文章中圈、點、勾、畫、寫,這是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久之,學生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如學生學完“折斷”的“折”之后,再學習“拆”字時,可在“拆”字下劃一橫線,并把“折”字寫在旁邊,這就增強了形近字表象的鮮明性,有利于發展學生辨析漢字的能力。
2.2 分析典型字段法
典型的句段一般指文章的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易記中心段、過渡段等,運用典型的句段可以來劃分段落、分析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從而及你想那個抽象思維。如《偉大的友誼》一文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竭盡全力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就是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這是一個過渡段。抓住這段內容,把文章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再加上首尾一段,將全文分為四段。再如《詹天佑》一文的總起句,“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中心句中有兩個中心詞,一個是杰出;另一個是愛國,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學生這樣思考,可以充分錘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地選擇運用,使教育真正成為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片沃土和天地,較好地完成學科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