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倡導的素質教育。而以學生自主參與的語文活動課程在教學中不斷出現。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應該有進一步的研究。為此本文就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進行了合理化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學生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79-01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起到主導作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比比皆是,而學生只是盲目的接受知識的“灌輸”,針對知識本身,并無異議。因為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教師對所有學生不可能都做到面面俱到,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正常發揮自己,學生課堂的“主人翁”地位無法體現。鑒于此,很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都致力于學生在課堂上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自主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是筆者多年來進行的探究,旨在為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性提供借鑒。
1 摒棄傳統教育觀念的弊端,樹立現代教育觀
在新課改,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在強調對群體價值重視的同時,還要重視個人的價值,以及個人對群體的貢獻,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傳統上,在尊師重道,嚴格服從等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引導下,形成的課堂氛圍只是單純的把學生培養成了乖學生。而對于學生個人智力的發展,個性的張揚都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也使學生喪失了獨立和自信。在新時期的課堂上,教師應該“讓位”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從學生的個性和身心發展出發,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智力得以開發。樹立現代教育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 激勵學生提出各種形式的疑難問題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學會質疑問難,使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根據課堂進展的實際情況,及時的調整語文課堂結構,引導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質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自己的疑問,在班級里形成一種提問、爭論、解答的學習場面。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異議,首先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的行為,并且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積極的回應學生的不同觀點。切記不能任意的斥責學生或者諷刺學生,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發揮,與此同時,也會教師在學生心里也會樹立“嚴師”的角色。學生提出不同異議,不同觀點,這正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積極思考的產物,對學生提高成績,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意義非凡。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的行為,這會使學生開拓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問,主動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
3 實施進行分層教學
學生的智力水平,思維能力等都是有差別的,教師應該做到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不同的知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中的問題,分層次的布置每天的作業,充分的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動精神。在課堂上,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遇到的學習障礙,幫助學生克服這些障礙,積極的引導學生度過學習的難關。教師不能總是斥責學生,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當學生在經過了自己的努力順利的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學生肯定,贊美學生的付出,表揚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充滿信心。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勇于追求成功的決心,使學生輕松學,樂于學、自主學習。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設計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的回答,為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度系數不同的作業,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只有讀了文章,讀出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也就是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應該貫穿與整個閱讀訓練過程。朗讀是一種依靠聲音來表達藝術信息的過程。其實聲音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精神飽滿、聲音甜美悅耳的在講臺上為大家講課,再加上,抑揚頓挫的語調,精彩生動的話語以及逼真的動作,這樣的場面勢必會激發學生的對知識的求知欲,產生較高的學習效果。初中語文所學內容的風格,就奠定了朗讀過程中的基調。對課文的朗讀不是簡答的重復書上文字,而是要對語速,語調以及聲音的轉化上有較大的要求,它能充分的表達作者的情感,釋放作者的激情。
5 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
初中生,是正處于青春期的一群孩子,他們活動好動,積極樂觀,經精力旺盛,樂于挑戰,求知欲強,爭強好勝。所以在初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學生的這些優點,有的放矢的采取多種教育模式。為了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分組教學是不可初中語文教學常用的方式。在分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條件,創設富有競爭性的教學活動,例如,角色扮演、書寫大賽、朗讀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表現自己,投入更多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初中語文課文《如果人類也有尾巴》一文中,在學習完成以后,為了鞏固學習效果,也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班級里組織一場辯論賽,緊緊圍繞“人類有尾巴的利與弊”為中心論點展開。為了使自己在討論中處于優勢,學生都會積極準備材料,查閱大量的資料,然后小組同學經過仔細認真的討論,組織自己的語言。經過這樣的辯論賽會使學生養成對問題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下,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主題地位,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接受吸收能力,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培養,正確引導,充分的開發學生的語言思維,努力培養他們個性化、主體性的創新意識,使得語文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曾耀祖.初中語文課堂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探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2):258-259.
[2] 李維剛.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學周刊,2011(2):123-124.
[3] 申建新.淺談初中語文課堂學生主體參與性下降原因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0(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