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珍
我校是一所中等專業學校,由于生源不理想,加之學生英語基礎差,不少學生上課聽不懂,慢慢對英語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完全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成為英語學困生。實行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那么如何轉變學困生、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是擺在我們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就筆者多年的中職學校英語教學實踐,對如何轉變學困生、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研究。下面著重從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學困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轉化學困生的有效途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論述。
一、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分析
筆者對本校學困生面較大的電子專業科進行了調查,發現造成學生英語成績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從教師方面分析,主要在于有些教師的教育觀念陳舊和教學方法不當。通過平時的聽課、交談、了解情況,發現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單一,授課方式多以知識灌注為主,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少,對學生的關注、提問和檢查也不夠,而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自制力差,對老師授課的內容常常聽不進去,不是思想開小差,就是昏昏欲睡,長此下來,這部分本來學習起點就很低的學生成了學困生。而對于學困生,有的老師缺乏足夠的耐心,或冷落或厭棄,時間長了,學生對英語學習漸失信心,英語成績也就越來越差。
從學生方面分析,有三種類型的學生容易成為學困生。第一種,智力較差,反應較慢的學生。這些學生課堂上如果沒有得到老師很好的關注和及時的幫助,他們就會掉隊。第二種,智力并不差,個性好動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上課容易走神。由于聽課不專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逐漸成為學困生。第三種,個性孤僻,沉悶內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膽小怕事,不太合群,上課不敢發言,與同學之間亦缺乏交流,有困難既不敢找老師也不愿問同學,這樣日積月累,遺漏的知識越來越多,學業包袱越來越重,學困生也就由此產生。
從家長方面分析,有的學困生,由于父母嬌生慣養,造成孩子怕辛苦怕累怕困難,不愿意動腦筋學習;有的家長缺乏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制力極差;有的父母自身染有不良行為,諸如沉湎于搓麻將、賭博等,對孩子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由此造成了孩子懶散任性、不求上進的性格品質。
二、學困生的心理特點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他們都有共同的心理特點:
1. 思維方面。能夠引起他們注意的東西,往往都是形象的,淺表的事物,特別是那些訴諸感官刺激的東西,諸如血影刀光的武俠小說,舞拳弄棒的功夫片,節奏強烈的通俗音樂和緊張刺激的電腦游戲等,他們的注意力既粗糙,又分散,對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差,不喜歡也不善于抽象思維,更不喜歡深入思考和研究,凡事淺嘗則止。
2. 記憶方面。按正常的心理發展,學生到了中職學校學習階段(高中年齡段),有意識和理解記憶應該相當發達了,但對于學困生則不然。根據腦科學研究發現,他們的知識是呈碎片狀分散在腦子里,沒有結構,沒有系統,靠的是無意識記憶,而不是有意識記憶,是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記憶。
3. 意志方面。意志力差是學困生最突出的特點,他們的行為動因往往來自外部,而不是內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多地處于隨波逐流的自發狀態,而非有控有指導的自覺狀態。
三、轉變學困生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識到,由于學生可變性大,其可塑性亦強,在富有愛心和責任心且治學嚴謹的老師的引領和指導下,學困生也可以和普通學生一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轉化成為一個學業合格的中職生。
1. 創設歸因,樹立信心。所謂歸因,就是對原因的知覺或者推論,歸因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的主要來源。一個人對自己行為的歸因不論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其以后的行為,因此,它對信心教育具有導向作用。學生的自我歸因則直接地影響其學習的信心。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意識到學習上的成功與失敗,是個人能力與不懈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方設法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條件和機會,那么當學業困難的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品嘗到努力的成果時,自然就會增強學習的信心。
2. 目標分層,分類推進。新課程理念下,英語課堂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中職學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偏差的共同特點,特別是在學困生相對較多的班級,課堂教學目標不宜設計太高,要求標準不宜統一,要以創設成功機會為核心、以大多數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為教學目標,教學中要給學困生留有余地,盡量做到對學困生實行“四優”待遇,即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練習、優先輔導。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多訓練、快反饋的方法,將教學內容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分解成若干層次,分類推進,把學生挫折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使學困生有能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開展教學活動中要盡量運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做到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使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易于接受,從而改變一成不變的課堂、枯燥無味的環境,使學困生逐漸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在多次微小的成功積累后,他們就會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學習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強。
3. 促進參與,激發成功欲。學困生是經歷了長期的認知缺漏,遭受了反復的失敗之后才形成的,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的共同特點是消極、逃避。由于很少直接參與學習活動,所以他們幾乎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演講(talk)、對話(dialogue)、小游戲(play a game)、角色扮演(role play)等多種活動,使學困生在不知不覺中也進入到參與者的行列。在每節課當中,教師都應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功夫,將這一節中所涉及的與前面學過的有聯系的知識加以復習鞏固,在此基礎上引進新知識新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將已學的、新學的知識鏈接在一起,把新舊單詞、聽力和閱讀材料、口語和書面練習串聯交融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許多內容并不完全是新的,而是與舊知識不可分割的,他們完全有能力掌握。譬如在英語課堂上常用的“單詞接龍游戲”(word-writing contest),就是一種復習舊單詞引出新單詞的活動方式。即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規定的時間里,以老師最初給出的單詞的最后一個字母作為第一個字母接力寫出另一個單詞,一個接一個地寫,時間一到,哪一組寫出的單詞最多就是優勝組。做該游戲時,如果配以歡快的背景音樂,會使課堂氣氛愈加活躍,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成功的欲望也愈強,英語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也愈高。
4. 把控難度,多元評價。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訓練中不宜選用難度較大的練習,而應多選用難度適中或難度偏低的練習,精講多練。在指導全體學生大聲讀英語(read aloud)、開口說英語(talk to each other)、動手寫英語(imitative and creative writing)的過程中,要特別關照學困生,盡可能多地采用簡單模仿的方法,鼓勵他們動口、動手、動腦,使之在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能力,盡快達到與其他同學同步學習的程度。同時,要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在評價中變一次性的評價為多次性的評價;對檢測成績不理想的學困生,要多給機會,允許并鼓勵他們作補償性學習后重新測試,以其中最佳成績為終結成績。同時,改變僅有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方式,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個體評價群體、群體評價個體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通過這樣的訓練與反饋,使學生不斷地增強主體意識、不斷地體驗成功喜悅,從而使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有效地保持下。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發掘出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轉化學困生,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素質較高、職業技術能力較強的合格的中職生將不再是困擾我們的難題。在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雖然筆者所任的多數班級生源偏差,有的甚至是英語入學成績為全校最低的班級,但由于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特別是注意對學困生進行轉化,因而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英語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