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振民
摘 要:學習要獲得一個技能,一個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技能,一個能安身立命的技能,一個能夠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從而解決問題的技能。
關鍵詞:興趣;課堂效果;多媒體;技能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自然學科,在中學歸為文科范疇,實際上在大學里是歸為理科的。很多學生學習地理感覺比較困難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概論部分,對空間思維要求很高,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習中非常重要,其中涉及數學上的很多問題,如緯度是線面角,經度是二面角。
當學生上課對某一問題不理解甚至聽不懂時,他就會厭倦,加上地理課中涉及很多諸如山脈、河流、氣候、資源、工業、農業等比較枯燥的內容,學習的興趣就會大減,久而久之,就會對地理課產生厭倦從而不想學。在和學生們交流時問他們為什么對地理不感興趣呢,他們回答:難,聽不懂。內容有點難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果讓他產生興趣,愿意去琢磨,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地理學習就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學習成績就會提高。這樣一分析,問題就出來了:如何讓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呢?
一、課堂討論,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學生們進入初中,剛接觸到地理,不明白學習地理能做什么,或者說學習地理對今后的生活有什么重大意義,這是他們對地理課興趣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需要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去給學生做出解答。
我首先從理論角度給學生講解地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我會這樣問學生,我們有時候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會用到一個成語,是什么呢?學生幾乎沒有思考就能說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說這就夠了,為什么不是上知語文下知數學,學生們都笑了。我接著說,其實天文學也是地理學的一部分,簡單地說,就是上知地理下知地理,你就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光有理論是不行的,緊接著還要給出一些在生活中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實例來說明。
比如說,某天早晨你醒來后突然發現自己一個人在海洋中的一個孤島上,此時怎么辦?怎么向外面求救呢?同學們,這種情況下你們將要用到最多的知識是什么呢?學生們說是地理知識,我說這個時候你靠別的學科能解決問題嗎?比如你站在海島上背兩首唐詩能不能解決問題?學生說不能。然后我開始分組討論:怎么向外界求救。經過激烈討論大家都給出了很多答案:如果身邊有手機而且有信號,再找到GPS,就一切簡單了,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沒有這些設備,什么都沒有,怎么辦?我讓學生們繼續討論。有些學生顯然看過相關的電影,有一個學生馬上就說要學會野外生存,問題繼續進行:野外生存的第一步是什么?經過一陣討論大家確定第一步是辨別方向。我接著問辨別方向需要什么知識,學生回答是地理知識,那我們接著討論下一個問題:在野外沒有輔助工具怎么辨別方向?不知不覺中一節課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們的討論也接近了尾聲,我看到發言的學生越來越到,甚至很多人都搶著回答問題:大家對野外如何辨別方向給出了幾種答案,當然我也對一些答案進行了補充:
1.利用太陽辨別方向
(1)冬季日出位置是東南方,日落位置是西南方;夏季日出位置是東北方,日落位置是西北方;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2)只要有太陽,就可以使用手表來辨別方向。按24小時制讀出當時的時刻,將小時數除以二,將得到一個小時數。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讓手表的這個時刻對準太陽所在的方位,這時手表表面12點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點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3)在地面上垂直樹立一根桿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東北,影子最短時是正午,這時影子指向正北方。
2.利用星星辨別方向
以北極星為目標。首先找勺狀的北斗七星,以勺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5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3.利用地物辨別方向
獨立的大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北面樹枝稀疏樹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較潮濕,長有青苔;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積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的地方則相反;中國北方較大的廟宇,寶塔的正門和農村獨立房屋的門窗多向南開放;森林中空地的北部邊緣青草較茂密;樹樁斷面的年輪,一般南面間隔大,北面間隔小。
通過這節討論課,我發現只要你給出的討論題貼近生活,貼近自然,學生就會非常感興趣,參與人數和發言人數都會增加很多,課堂效果大為改善,學生明顯在這節課上做到了專心致志,沒有發現寫其他作業的現象。
二、多媒體導入,美輪美奐的畫面讓我們身臨其境
通過觀察發現,能夠一直保持專心致志聽課的學生非常少,拿一個班50名學生來說,成績很好的學生一節課中也會偶爾有走神的時候,這很正常,人畢竟不是機器,何況是一個學生呢,能夠完全不走神的學生也有,一個班不超過5個人,這些學生真的很厲害,一個十幾歲孩子自控能力如此的好,讓我大為驚嘆,這些孩子將來必定是社會的棟梁。在講課過程中,一旦發現有學生已經有些走神了,這個時候電腦就該發揮作用了。
我們學校每一間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每一節課你都可以按公開課或大賽課來設計,我們學校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在全市也應該是名列前茅的,這么好的設備放著如果不用,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而課堂上適度地引入視頻、音頻或圖片資料,就可以把一些想要走神的學生拉回課堂,讓他深深地被吸引,讓他的思緒重回課堂這美麗的圣地。
比如,我在講《美國》這節課時,剛開始講人文知識學生興趣很高,一方面大家對美國也很了解,畢竟它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學生對美國的歷史很感興趣,學生都知道華盛頓的故事,很多學生爭相發言,還有學生說到了林肯、肯尼迪,學習委員更是知識淵博,說到了黑人領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而又被人暗殺的馬丁·路德·金以及他的代表作《我有一個夢想》,講得繪聲繪色,我很吃驚也很欣慰,現在學生的知識面真的很廣,不要以為他們什么都不知道其實他們什么都知道,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初中的時候是在一個小山村。隨著課堂的進行,我們開始學習美國的自然地理,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我發現有些學生開始走神,怎么辦呢?
我的手在鼠標上輕輕一彈,一個畫面出現,氣勢磅礴的尼亞加拉瀑布就這樣出現在孩子們眼前,飛流直下的瀑布、濺起的浪花、那一潭清澈無比的水窩,震撼了他們的心靈,拉回了他們的思緒,我趁勢給他們講起了美國的五大湖:
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公里,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這節課在中途時刻我播放了尼亞加拉瀑布的視頻,從而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也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時掌控教學的節奏,不時地調節教學的先后內容,以及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新內容,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案的涉及來進行,要做到有效調整,一切以實際效果為主,不能按圖索驥,生搬硬套,如:我在講“中東”這一節時,就引入了中東五次戰爭,以及戰爭的深厚背景。
地理課本身偏難,在學生心目中感覺不重要,但是我們要正確引導,讓他們明白其實地理很重要,學好了對生活有用,對終生發展有用,學以致用,學習目的不是為了考高分。學習要獲得一個技能,一個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技能,一個能安身立命的技能,一個能夠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從而解決問題的技能。希望每一門學科都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技能并能熟練掌握且運用它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四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