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品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認識水平;榜樣教育
如何在小學思品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兒童學習的基礎,“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要能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朋友,認真傾聽他們的心里話,讓他們把自己當成良師益友。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學習的動機、興趣、意志和情感的問題,也會給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為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把握品德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點
在品德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一是要整合資源,將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相同主題進行整合,認真對照品德教材與心理健康教材單元教學主題,挖掘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其整合、歸納到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中。二是挖掘資源,有效利用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結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許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許多知識點蘊涵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加強關心他人的教育。這樣一來,既為品德課與心理健康課整合找準了切入點,明確了研究方向;又縮短了品德課教學課時,為學生進行活動體驗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保證。
三、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
道德認識是小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基礎。當前,大多數學生在長輩的溺愛中成長,特別是農村學生留守兒童多,心理素質差,抗挫折能力弱,不會謙讓,以自我為中心,抵觸情緒強,甚至一部分孩子有心理障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
四、創設潛移默化的教學情境
和諧、愉悅的環境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有利條件,同時,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會受到深刻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講故事為基本線索,小學生也熱愛故事,因此,教師在講述教材故事時,首先,注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其次,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使學生的心理隨著屏幕上輾轉起伏的故事、音樂、情節產生共鳴,以強化主題教育。最后教師讓學生感受實物的形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強化感知,再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想象力,從而使學生悟出道理。
五、利用榜樣教育
小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是在自己已有的認知和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逐步建構和提高的。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小學生樂于在模仿中學習和成長,他們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為作為自己的仿效對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并逐步內化為心理品質。事實上,人的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與言行去感染學生。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中的涉及的領袖、偉人、科學家和英雄人物等榜樣進行對話學習。最后要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尋找學生中間的先進人物,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心理健康水平。
六、指導行為實踐
心理品質的形成是學生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的結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出一定的行為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如在學習“我與他人”時,教師可提供一些場景,開展情景劇表演,學與人交往的方法,也可辦一期學習園地或手抄報,或在逢年過節時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開展“今天我當家”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家庭活動中提高社會交往的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 重慶市墊江縣武安小學校)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