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摘 要】“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媒體要在公共危機中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堅持黨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是媒體的生存之道,也是長遠發(fā)展之道。
【關鍵詞】危機事件 媒體 社會責任
當今社會,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頻頻發(fā)生:“非典”事件、H7N9禽流感事件、南方雪災、三鹿奶粉事件、汶川地震、富士康跳樓、紫金礦業(yè)污染、地溝油、瘦肉精、毒膠囊等危機事件層出不窮,有的影響社會穩(wěn)定,有的影響政府公信力。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社會守望者的媒體,在應對重大社會危機時,其表現如何,是否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民眾對媒體履職又是如何評價,媒體在履職方面還有哪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本文就此進行一番探討。
一、公共危機的定義和特征
荷蘭危機專家U.Rosenthal認為,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tǒng)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構成嚴重威脅,在時間緊迫和極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須做出關鍵性決策的事件。①它包含自然災害、嚴重事故、重大群體性事件、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
公共危機雖然劃分標準不同,各種危機有著共同的特征,即:
1、突發(fā)性
公共危機會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震驚和慌亂。例如:“5·12”汶川大地震的突然發(fā)生、2008年南方百年一遇的雪災爆發(fā)等都讓民眾始料不及,防不勝防。
2、危害性
公共危機會嚴重威脅社會系統(tǒng)的運行秩序和價值規(guī)范,對社會產生危害。貴州甕安事件的爆發(fā),導致當地160多間辦公室被燒毀,大批辦公電腦被搶,直接經濟損失上千萬元,造成極大的社會不良影響。
3、持續(xù)性
危機事件的平息和相關社會機制的調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甕安事件的爆發(fā)震驚中外,也成為我國標識性的群體事件,事件的平息和新時期下公共信息制度改進、群體事件預警機制的建立等都需要時間來解決。
二、媒體在公共危機中的社會責任
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在公共危機中,應理性地認識、判斷危機,科學報道危機,以正確的輿論導向指引人們,勇敢理性的預防危機和應對危機,將社會恐慌和損失降到最低,這是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②正如江澤民所說,“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就社會責任具體而言,可分為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有關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進步、公民身心健康所應承擔的安全責任、傳播責任、監(jiān)督責任與文化責任。③
美國學者斯蒂文·芬克(StephenFink)認為,危機的生命周期包括四階段,即危機的征兆期、突發(fā)期、延續(xù)期、痊愈期。④
在危機潛伏期,危機爆發(fā)前會有征兆,媒體通過自己的新聞敏銳性,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發(fā)布權威報道,讓大眾知情,從而使得政府和大眾能夠及時的采取相應對策,避免危機的爆發(fā),最大程度減輕危害。
在危機的突發(fā)期,媒體的主要作用是讓大眾知情,澄清謠言和流言,讓大眾及時采取有效自我保護措施,維護社會穩(wěn)定。
在危機延續(xù)期,危機不斷發(fā)展,媒體應通過自己的報道,傳達黨和政府的心聲,穩(wěn)定大眾情緒,及時報道危機進展和相關部門的救援措施,引領大眾團結一致、眾志成城面對危機。
在危機消退期,媒體要反思整個危機事件中暴露出的各種問題,總結經驗,探求應對危機的良策,把危險轉化為發(fā)展的機遇,避免同樣的危機再次發(fā)生。
三、我國媒體在公共危機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
相信我們對 “非典”事件、甕安群體事件一定還記憶猶新。在這兩起危機事件的前期,由于信息管理機制、媒體管理機制等種種因素,主流媒體“失語”,信息不暢通,謠言、流言滿天飛,群眾恐慌、不信任,結果是由于媒體的缺位,沒有預警告知,非典疫情迅速擴散全國各地,國內人心惶惶,疫情防治錯過了最佳期。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日內瓦時間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9日下午2時,席卷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SARS疫情,已經導致全球累計臨床報告病例8421例,其中中國內地5328例,占63%;全球死亡病例784例,其中中國內地340例,占44%。⑤西方某些媒體還利用“非典”事件,對我國政府工作和國家政治體制進行惡意攻擊。也是由于政府、媒體的一時失語,甕安集體事件愈演愈烈,升級成震驚中外的標識性群體事件,造成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民眾對政府不信任和抵觸,政府的公信力降低,社會影響惡劣。
所幸,這兩起事件都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后期都采取了及時補救措施,媒體全方位介入、深入分析報道,積極研究對策,最大力度的解決了危機。“非典”和甕安群體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國人:危機來臨時,如果媒體缺位,謠言則會蔓延,社會則會恐慌,公共危機也將演變成社會危機,甚至是政府危機。
如果說“非典”事件和甕安事件,國內媒體的沉默,讓國外媒體不理解;那么汶川地震中媒體的擔當,則令國人和國外媒體刮目相看,為之一震,肅然起敬。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fā)生8.0級大地震。7分鐘后,新華網就發(fā)出了快訊。中央電視臺也一改過去“一慢、二看、三通過”的反應方式,32分鐘后首發(fā)新聞,52分鐘后即推出直播特別節(jié)目《關注汶川地震》。26小時“同一主題不間斷播出”,實施直播全覆蓋,集中報道了四川等地區(qū)發(fā)回的最新消息、相關部門積極采取營救措施,及胡錦濤部署抗災工作、溫家寶趕往災區(qū)等。⑥災難來臨時,媒體勇于擔當、積極履職,權威發(fā)布,及時辟謠,溫暖民心,在黨、政府與民眾間有效的加起了“心”的橋梁,暢通了救援信息渠道,使民眾對媒體產生前所未有的依賴。
美國記者安德魯·雅各布斯,在《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中國對地震的回應異常公開”中認為,“盡管世界很多地區(qū)有大量這樣的災難場景,但對于一個有著隱瞞自然災害歷史的國家而言,電視上不斷播放的救災工作是了不起的。”⑦
央視此次的抗震救災報道,具有劃時代意義,它不僅是打破常規(guī)的報道,更是自我突破的報道,這其中折射出來的,是央視“破中有立”,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重塑主流媒體新形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只有善于明辨主流支流,善于把握真實民意,把政策宣傳到位、解釋到位,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引導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釋惑、活血化淤、疏導情緒、平衡心理,引領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秩序,滋潤社會關系,推動社會進步。這才是媒體應擔當的社會責任,也是媒體的生存之道,更是媒體的長遠發(fā)展之道。□
參考文獻
①U.Rosenthal.《應對危機:管理災難、暴亂與恐怖主義》[M].時事出版社,2003
②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150
③《以強烈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書》,cctv.com,2013-4-16
④梅爾文·德弗勒:《大眾傳播學諸論》[M].新華出版社,1990:353
⑤閔大洪,《“非典”(SARS)危機中的中國互聯網》,2004-11-18
⑥《應對災難突襲 及時奔赴一線 傳遞救災實況 爭取輿論主動——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報道四川汶川地震抗災情況》,cctv.com,2008-5-20
⑦《西方媒體贊中國式救災:軍隊神速媒體透明》[N].《國際先驅導報》,2008-5-16
(作者單位:池州市石臺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