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濤 成維莉



摘要:以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為例,分析相關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情境,并從教學組織及考核方案等方面詳細介紹教學改革思路。
關鍵詞:數據庫;工作過程;課程開發;教學改革
1 背景
數據庫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數據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數據庫系統。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數據庫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已經成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采用SQL Server2008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作為課程教學載體,在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性地位,是計算機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
2 教學情境設計
工作過程是個體“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來自于職業行動領域里的工作過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不斷獲得知識和技能,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非常契合。在進行課程開發時,首先要進行崗位任務總結、能力分析、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然后確定學習領域及具體內容,合理重組相關的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數據庫課程開發組走訪了蘇州、泰州、揚州等城市的軟件開發等IT公司,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針對學生未來從事的數據庫管理、開發、維護等工作崗位,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懂理論,會操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偏重數據庫技術的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正確使用和配置數據庫,并具有在中小企事業單位從事數據庫維護的能力,為IT行業培養數據庫管理員、后臺數據庫開發與設計人員。
2.1 教學目標設計
對面向的職業崗位進行調研后,得出職業崗位面臨的工作任務,然后對完成這些工作任務需要掌握的建立、管理和維護數據庫的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行歸納和總結,并融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得出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目標。
①了解數據庫系統和數據庫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②掌握關系的基本運算。③掌握SQL數據查詢語言的數據定義、數據操縱及數據控制的語句模式及功能。④掌握數據庫設計中的概念結構設計與邏輯設計方法。⑤掌握SQL Server的SSMS及T-SQL數據庫定義、操作、管理方法。⑥掌握SQL Server編程基礎、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設計與應用、數據庫備份與還原的方法。⑦掌握數據庫安全和維護技術。⑧了解基本的數據庫應用系統設計與開發技術。
2)技能教學目標。
①安裝和正確使用及簡單配置數據庫的能力。②初步管理、維護及備份恢復數據庫的能力。③熟練使用SQL語言維護數據的能力。④掌握各種查詢從數據庫中獲取信息的能力。⑤能正確進行數據庫的安全管理。⑥掌握數據庫的基本設計設計能力。⑦掌握對表進行創建、操作維護的能力。⑧會使用T-SQL編寫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能力。
3)職業素質教學目標。
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②培養學生應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創新、交流與團隊合作能力。④培養學生守時、誠信、規范、責任等方面的意識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
2.2 情境設計流程
根據本課程教學目標和涵蓋的工作任務要求,我們設置了4個學習情境,分別是DBA崗位基礎知識、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的創建和查詢、論壇管理系統的實現和維護、銀行存取款機管理系統的復雜業務實現,具體情況見表1。在新的課程內容體系中,我們把主要知識點作為12個能力驅動項目放到情境中,通過對這些典型的項目實踐來實現課程的知識目標。所有的能力驅動項目分別對應于相應的職業能力,通過這些能力驅動項目的實施實現課程的能力目標。在這些能力驅動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以此來實現課程的素質目標。整個課程內容共安排60學時,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教學為輔。
3 教學設計和改革
3.1 教學環節的設計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教中學,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符合現代高職教育的要求。于是,我們對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和促進的作用。
具體做法:在理實一體化實訓中心,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項目經理、數據庫開發人員、數據庫管理維護人員等。按照企業管理的要求進行教學管理,讓學生熟悉團隊成員在項目中的角色分工及溝通協作,體會企業中的團隊協作規范,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導入和學習。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能力驅動項目,使學生在情境中對知識和技能有更理性和深刻的學習和提高。最后讓他們通過情境體驗后進行歸納總結。
這種教學模式通過由模擬到真實變換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思考和動手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知識和技能。
以創建學生管理數據庫為例,簡單介紹整個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首先進行知識導人:教師向學生介紹這節課的基本概念,以此來實現知識的初步導人和學習。設置一個小案例,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案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2個步驟的實施,學生對本項目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這僅僅是感性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們設置了項目實現的實踐環節。具體做法是:教師通過下發任務指令和項目任務書的方式來布置項目任務;學生接到項目任務后,通過查閱資料制定出項目實施方案,教師對方案進行審核后提出整改意見;學生承擔不同的崗位角色,通過分工與合作的方式在理實一體化實訓中心完成項目任務;各組對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匯報自己的體會與不足,并給出自評成績;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和項目實施的結果給出評價成績。endprint
3.2 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1)教學方法。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開展教學,教師提供項目,按照完成一個實際工程項目完整的流程組織教學過程,整個流程包括項目調查、方案決策、計劃制定、組織分工、項目實施、結果測試、文檔提交、項目評價8個工作步驟,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實踐尋找完成任務的途徑和方法,最終得到項目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的開發文檔,規范數據庫的設計和開發流程、代碼的編寫。按照規范,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開發文檔的撰寫,以訓練他們撰寫技術文檔的能力
2)教學手段。
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建立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打破單一的學習模式、課堂化教學環境,創設盡可能與工作實境接近的教學環境,實現學校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積級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教學活動從單獨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使教學從單一媒體向多種媒體轉變。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搭建遠程教學平臺,擴大課程資源的交互空間。
3.3 考試方式改革
本課程采用期末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重點突出能力本位,強調過程考核,其中過程考核成績占70%。
對于過程考核,我們根據教學目標,設置了相應的考核指標,每個考核指標列出了具體的評價標準,重點突出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號核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考核、企業兼職教師、專任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得出每個能力驅動項目的成績,見表2。
4 結語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顛覆了原來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實現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融合,使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鍛煉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試方式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配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提高了教學質量,對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和職業崗位的適應性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0(2):45-46.
[2]趙志群.論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04(6):4-7.
[3]梁小曉.高職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SQL server數據庫”教學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9(28):68-69.
[4]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 70.
[5]潘禎,孫玉寶,王艷華.基于工作過程的“SQL Server數據庫應用”課程設計與實施[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5-46.
[6]欒詠紅.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關系數據庫基礎與應用”課程為例[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0(11):157-158.
(編輯:郭田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