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一)現行會計專業部分課程教學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復現象。如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關于材料費用分配核算、應付職工薪酬的分配核算、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計算與分配、產品入庫和發出等,統計課程中的抽樣理論和審計課程中的抽樣理論完全重復,此外預算會計、涉外會計與財務會計在資產和負債、費用等方面的核算也存在重復現象。
(二)部分課程之間知識存在一定的不連貫問題。如現行《基礎會計》課程都有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必須建立在對《財務會計》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而現在課程安排的順序卻被顛倒了。《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前導課程,目前《會計電算化》課程在第三學期開設,而普高生源的《財務會計》課程在第三學期結束,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在學習期末自動結轉和電算化報表項目時,學生尚未開始學習《財務會計》課程的報表內容,導致兩門課程教學內容在時間上出現脫節,不利于學生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有關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敦斀洃梦摹氛n程主要講解政府部門公文的寫作,而財務分析課程需要撰寫財務報表分析報告,這個報告的格式、內容框架對學生而言都未曾接觸,不知道如何下手。除此之外納稅籌劃與會計稅收政策比較、出口退稅實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不連貫的問題。
(三)課程教學內容存在過深與過偏、基本內容和基本技能不扎實的現象。現行會計類課程教學內容依然按知識體系編排而不是圍繞工作崗位需求來決定學習內容,導致很多課程內容屬于實際工作中很少發生的經濟業務,學生卻花費很多時間進行學習,最后仍然沒有掌握,如應付債券的核算、售后回購、融資租賃、存貨按計劃成本計價等。而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生的基本經濟業務,如差旅費報銷中補貼的計算、住宿費的結算、開具發票、進賬單的填寫、會計工作交接手續、費用預算的控制等基本業務的處理,并沒有在現有課程體系中得到相應的體現,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頂崗能力。
(四)實踐課時比重低、問題多。雖然很多高校早就提出了降低理論課時比重、增加實踐課時的要求,但是這項工作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會計分錄的編制,忽視了憑證審核技能的培養。在現實會計工作中,財務人員經常要面臨票據不規范的問題,需要財務人員認真審核把關,而目前高職院校會計類課程實踐內容基本上不提供票據,而是提供文字題目,即使教師提供了票據,這些票據也沒有設置陷阱,都是正確無誤的,不利于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審核票據的基本技能。
2.忽視票據流轉程序和簽字要求。在現實會計工作中,業務經辦人員持票來財務部門辦理報銷或結算等經濟業務時,必須先行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如辦理出差費用報銷時,出差人員首先要持票找本部門領導和單位領導簽字,然后才能到財務部門辦理報銷;如果是采購發票,相關人員首先要辦理驗收入庫手續以及相關領導簽字,最后才到財務部門辦理付款手續,作為財務人員必須注意掌握各項業務的經辦流程,這是財務人員最基本的崗位業務知識。但是目前會計課程實踐過程中卻省略了相關手續,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業務處理流程,甚至容易誤導學生。
3.注重核算實踐,忽視管理實踐?,F行會計專業相關課程的實踐比較注重核算的實踐,如記賬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和報表的編制,但是編制所得稅申報表、企業籌資決策、產品銷售決策、年度財務分析報告、會計制度設計等管理類的實踐比較弱?,F實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不僅要記賬、算賬,更要參與單位經濟決策和各類管理制度的起草工作。目前各個單位的會計隊伍中,善于管理、善于分析、善于寫作、善于溝通的人員比較少,無法為單位領導決策提供參謀助手的作用,這是很多單位財務人員得不到領導重視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圍繞中小企業財務主管的培養目標,加強管理類技能的實踐與鍛煉,確保高職類會計專業畢業生不僅能夠做賬,更能參與企業內部的管理決策,否則無法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4.實踐標準與現行制度存在脫節。在現實工作中,會計政策尤其是稅法的相關政策變化比較快,這就要求我們的專業教師要時刻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實踐標準。但是目前會計專業教師課時多、教科研任務重,沒有足夠的精力來關注這些變化。很多教師不是通過相關政府部門的網站,而是通過看職稱教材來了解相關政策的變化,使得教師的專業知識跟著職稱考試走而不是跟著現實會計工作的需要走,這是部分會計教師只能教會計而不能做會計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督導在聽課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與現行制度不符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會計職稱考試主要考察專業理論而不是考查會計實務工作,因此很多教師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并不熟悉。這種現象將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質量。
我們認為,產生上述問題和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師資隊伍人手比較緊張。目前我校會計專業教師人數為25人,就單個專業而言,是全院教師數量最多的一個專業,但是我們的學生數量達到1 219人,比其他某些系的學生還多,每個教師平均要為49人授課。隨著雙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我們教師平均工作量仍然在不斷增加。由于單個教師課時負擔和家庭負擔都比較重,導致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業務提升學習、開展科研和教學改革、下企業長時間鍛煉,這是我系教師自身實踐動手能力和教科研比較弱的主要原因。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建議:
(一)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對內容重復的課程精簡課時;按照學習規律調整知識不連貫課程的課程授課時間,實行集中授課;壓縮相關課程理論授課時間,增加實訓課時,如財務會計、基礎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切實做到實訓課時不低于50%;增開相關管理類課程并增加課時數,在所有方向開設《會計制度設計》課程;在大三畢業綜合實踐中增加管理類實踐項目,如產品售價決策報告、籌資決策報告、納稅籌劃分析報告、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報告等。組織教師和企業工作人員根據崗位工作要求重新編寫相關教材,刪除在實際工作中很少發生的內容,增加基本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提高教材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和實用程度,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進一步提升教師三能水平。增加管理型課程比重、增加實訓課時舉措,有賴于教師三能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高級職稱教師面向學生開展講座。在本科院校,各方面的專家和教師給學生做各種豐富多彩的講座,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我們也可以借鑒,由高級職稱教師給學生開展各種講座,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講座,促使教師不斷拓寬自身知識面,不斷更新自身理論水平。
2.高級職稱教師帶大三綜合實踐項目。為了豐富學生的畢業實踐項目,防止畢業綜合實踐項目的單一化,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要求副高以上的教師,要以企業實際中碰到的問題為載體,指導學生做真實項目,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帶綜合實踐項目,提高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全體教師中組織開展相關分析報告的撰寫工作,每學期撰寫一個分析報告并進行評比,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
4.鼓勵初、中級教師報考專業職稱考試和注冊會計師等資格考試,這是系統掌握和理解會計知識的最好途徑。
5.請企業單位財務主管擔任大三畢業綜合實踐項目考核小組成員,由他們對畢業生綜合實踐作品進行評價和打分,從而有效地揭露學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同時組織新教師做會計綜合實訓項目,彌補教師自身實踐匱乏的缺陷。
6.積極引導教師從事教科研研究。首先是組建教科研團隊,組建的目的是通過團隊老教師幫助新教師解決專業知識上的缺陷,以及課題申報過程中能夠起著以老帶新的作用,讓新教師或較少從事教科研的教師能盡快脫穎而出,積極申報各類、各級教科研課題,通過這些課題,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其次是成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審計四個課程組,積極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探索,為課程整合和新教材的編寫奠定組織基礎;再次是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到學院發展中心就教科研課題研究、課程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法等內容,向相關教師進行匯報,使得教師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7.制定教科研獎勵政策措施。對于教師發表的論文和立項的各類各級課題,除學院發放的補貼外,系里再根據論文和課題分,按每分5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每學期在教職工大會上公布獎勵名單和獎勵金額。
我們希望,通過實施上述政策措施,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課程建設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