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抵退法是稅法中的疑難問題,本文通過對“免”、“抵”和“退”含義的理解,公式的釋疑,以及相關例題的深入解析,逐步破解增值稅中免抵退稅方法的難點。
【關鍵詞】免抵退 增值稅
免抵退稅法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和視同自產貨物及對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財稅[2012]39號文件附件5列名生產企業出口非自產貨物,免征增值稅,相應的進項稅額抵減應納增值稅額,未抵減完的部分予以退還。“免、抵、退”辦法是很多企業應該選擇的方法,本文主要對于這種方法進行分析并探索關于這種方法及公式的簡便理解。
一、“免”、“抵”和“退”的理解
(一)“免”稅
實行“免、抵、退”稅的“免”稅,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資產貨物,在出口時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實質上,“免”指的是出口時不征銷項稅。
(二)“抵”和“退”稅
“抵”和“退”要放在一起理解。出口貨物銷項稅不征了,同時生產出口貨物的原材料、燃料等物料的進項稅還可以退一部分。內銷貨物征收銷項稅,所以進項稅額全部可以抵扣。而出口貨物的銷項稅已經全部免征,進項稅的退稅率為:17%、15%、14%、13%、11%、9%、8%、6%、5%,很多情況下不能全退,差額部分是不能退的部分,即“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
本來按照退稅率計算出來的退稅是要全部退給企業的,稅務局為了簡化征管手續,當該企業有內銷貨物要繳納的增值稅時,退稅首先用來抵頂內銷貨物要繳納的增值稅,如果某期退稅額較大,大于內銷貨物要繳納的增值稅,則剩余部分為“退”的部分。即:
出口貨物進項稅可退總額=“抵”+“退”,先抵后退。
如果一個企業貨物完全出口,沒有內銷,就不存在“抵”的金額,因為沒有內銷的增值稅要交。
小結:一是“免”、“抵”和“退”是針對出口貨物。
二是“免”:不征出口貨物銷項稅。
三是“退”+“抵”=出口貨物進項稅可退稅總額。
二、公式理解
“免、抵、退”稅方法的核心是對于出口貨物所退進項稅總額進行“抵”和“退”的分攤。而“免”的銷項稅,直接不征收了,不再出現在計算過程中?!暗帧焙汀巴恕钡姆謹倢嶋H上是先計算出“退”稅額,即企業與稅務局結算時,最終實際可以拿到的部分。由退稅金額倒推出“抵”稅額,即稱為:免抵稅額。雖然有“免”字,但并不包含“免”除的銷項稅。計算中,免除的銷項稅完全不涉及到,“免抵”只是名稱而已。
基本原理:
一是計算“退”稅額要計算當期應納稅額,只有應納稅額<0,才有退稅。
若應納稅額>0,表示本期還要補交稅款,則不會有退稅。
二是“退”+“抵”=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總額。
從這兩點中可以看出,“退”稅額通過計算和分析當期應納稅額得出。而“抵”=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總額-“退”。
所以,要進行“免、抵、退”稅計算分為三步:(1)當期應納稅額(2)出口貨物進項稅可退稅總額(3)“抵”和“退”的分攤。
(一)當期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
公式1: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由于進項稅的退稅率≤進項稅的征收率,所以當期所有進項稅并不能全部用于抵扣銷項稅,而不能扣除的部分就是退稅率與征收率之間的差額部分,即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若征收率17%,退稅率13%,則差額為4%的部分。
1.如果沒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則:
公式2-1: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折合率×(出口貨物適用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2.如果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則:
公式2-2: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折合率×(出口貨物適用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當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沒有免稅購進的原材料,則所有原材料都一樣,適用公式二。如果有免稅購進的原材料,則不能一視同仁。免稅購進的原材料及不存在征稅,也不存在退稅,所以要把免稅購進原材料的差異剔除掉。
(二)免抵退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額其實是出口貨物進項稅可退稅總額,包含了“抵”和“退”。
1.如果沒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則:
公式3-1: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
2.如果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則:
公式3-2: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三、例題解析
例1: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艦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200萬元,稅額34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3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51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300×17%=51萬
當期進項稅額=34萬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
上期留抵稅額=3萬
所以,當期應納稅額=51-(34-8)-3=22萬
22萬>0,說明本期要補交稅款,所以沒有退稅,即“退”=0。endprint
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全部用于抵扣內銷要交的增值稅,而且不夠。
即“抵”=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200萬×13%=26萬,免抵稅額=26萬
例2: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200萬元,稅額34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元
當期應納稅額=17-(34-8)-3=-12萬元
應納稅額<0,不交稅,可退稅12萬
進項稅退稅總額=200×13%=26萬元
所以,“抵”=26-12=14萬。即免抵稅額=12萬
例3: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400萬元,稅額68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100×17%=17萬
當期進項稅額=68萬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
上期留抵稅額=3萬
所以,當期應納稅額=17-(68-8)-3=-46萬
計算應納稅額,也就是看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能被抵扣掉多少。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被三個部分抵減,并且這三個部分有潛在順序,外銷貨物進項稅在最后抵減。
結果是-46萬,即名義上稅務局可以退給企業46萬的稅。但是這46萬的退稅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用到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進行抵扣,要進行具體分析。
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總額=200萬×13%=26萬
26萬<46萬,說明不僅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額可以全部退還,還多出20萬,這20萬即內銷貨物進項稅中沒有抵扣完的,這部分名義上可退,但實際上必須要留在稅務局來年抵扣。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法一[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梅泉(1981-),女,漢族,安徽蕪湖人,任職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endprint
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全部用于抵扣內銷要交的增值稅,而且不夠。
即“抵”=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200萬×13%=26萬,免抵稅額=26萬
例2: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200萬元,稅額34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元
當期應納稅額=17-(34-8)-3=-12萬元
應納稅額<0,不交稅,可退稅12萬
進項稅退稅總額=200×13%=26萬元
所以,“抵”=26-12=14萬。即免抵稅額=12萬
例3: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400萬元,稅額68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100×17%=17萬
當期進項稅額=68萬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
上期留抵稅額=3萬
所以,當期應納稅額=17-(68-8)-3=-46萬
計算應納稅額,也就是看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能被抵扣掉多少。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被三個部分抵減,并且這三個部分有潛在順序,外銷貨物進項稅在最后抵減。
結果是-46萬,即名義上稅務局可以退給企業46萬的稅。但是這46萬的退稅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用到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進行抵扣,要進行具體分析。
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總額=200萬×13%=26萬
26萬<46萬,說明不僅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額可以全部退還,還多出20萬,這20萬即內銷貨物進項稅中沒有抵扣完的,這部分名義上可退,但實際上必須要留在稅務局來年抵扣。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法一[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梅泉(1981-),女,漢族,安徽蕪湖人,任職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endprint
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全部用于抵扣內銷要交的增值稅,而且不夠。
即“抵”=出口貨物可退的進項稅總額=200萬×13%=26萬,免抵稅額=26萬
例2: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200萬元,稅額34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元
當期應納稅額=17-(34-8)-3=-12萬元
應納稅額<0,不交稅,可退稅12萬
進項稅退稅總額=200×13%=26萬元
所以,“抵”=26-12=14萬。即免抵稅額=12萬
例3: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12年11月有關業務如下: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400萬元,稅額68萬元已通過認證,當月可抵扣,上月末留抵稅款3萬元;內銷貨物售價100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稅額17萬元;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月應納或應退增值稅。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100×17%=17萬
當期進項稅額=68萬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200×(17%-13%)=8萬
上期留抵稅額=3萬
所以,當期應納稅額=17-(68-8)-3=-46萬
計算應納稅額,也就是看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能被抵扣掉多少。內銷貨物的銷項稅被三個部分抵減,并且這三個部分有潛在順序,外銷貨物進項稅在最后抵減。
結果是-46萬,即名義上稅務局可以退給企業46萬的稅。但是這46萬的退稅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用到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進行抵扣,要進行具體分析。
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總額=200萬×13%=26萬
26萬<46萬,說明不僅出口貨物進項稅退稅額可以全部退還,還多出20萬,這20萬即內銷貨物進項稅中沒有抵扣完的,這部分名義上可退,但實際上必須要留在稅務局來年抵扣。
參考文獻
[1]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法一[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梅泉(1981-),女,漢族,安徽蕪湖人,任職于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