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健彬+莫紫瑩
摘 要:創業作為一種全球現象,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關注。研究普遍認為創業活動能刺激經濟增長。本文運用10個在新興經濟體中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匈牙利、俄羅斯、南非、泰國、土耳其)2008至2012年的面板數據作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研究了創業活動、創新、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教育和科技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回歸結果表明,創業活動和創新能促進GDP的增長;而機會驅動型創業、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和教育培訓可以降低失業率。
關鍵詞:創業;創新;經濟增長;面板數據;新興經濟體
創業,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建立起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業。熊彼特認為,創業是技術改革和經濟發展的載體。創業經濟能夠通過將資源配置到更為有效利用的地方,從而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改進。他提出只有在產品、組織和產出過程中出現創新,才會促進創業經濟。
國外眾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分析了創業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Sander Wennekers和 Roy Thurik (1999) 從創業的歷史觀點、宏觀經濟增長理論、產業經濟理論、進化經濟學和大型公司組織管理學的觀點對創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研究。他們指出,創業在現代經濟中已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Daniel Smith (2010) 通過對77個國家的數據進行了計量分析,進一步驗證了創業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試圖通過各種方法推進創業行為,具體而言,優化法律環境、加強創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促進技術改革和改進金融運作機制等都是可行的方向。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創業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不同的國家也會出現差異。Thurik (2008) 指出,在一些新興經濟體中,創業者可能要面臨更沉重的行政和財務負擔和更嚴格的法規規定,因此可能會有更為復雜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新興經濟體的創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出更為準確的分析,以便更有效地幫助政府制訂政策。
有鑒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幾方面的調整和側重。
首先,本文主要針對新興經濟體進行研究。許多學者已經研究了在發達國家中創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新興國家的情況也許會有所不同,在新興國家中創業活動可能有更大的波動。新興經濟體有著快速發展的市場和深厚的發展潛力,它們在國際競技的舞臺上正變得越來越壯大,它們也極其樂意與其他的國家進行各方面的合作與競爭。
同時,本文也將對機會驅動型創業(Opportunity-driven En
trepreneurship)和生存驅動型創業(Necessity-driven Entrepreneu
rship)進行對比,以驗證兩種形式的創業對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Wong (2005) 等通過對37個國家的截面數據進行研究,但他們指出僅使用短期的截面數據進行研究的樣本相對偏小。生存驅動型創業是指個人進行創業活動其原因是就業機會的欠缺,個人滿足生活必需而進行的創業活動。因而,更多的生存驅動型創業有可能是由于相對較高的失業率和較低的經濟增長水平。而機會驅動型創業的產生是由于創業者掌握和創造了新的知識和科技,并從中發現創業機會。通常認為,機會驅動型創業應當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二、文獻回顧
過去的數十年,創業與創新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內容,尤其是在對發達國家的研究方面。目前,對新興經濟體創業創新的研究也更多地引起學者的關注。本文將對過往的創業研究成果作簡要的回顧:
(一)理論方法
在熊彼特的理論中,創業活動被視為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而創新活動將會形成一個“創造性毀滅”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通過對過去的經濟秩序和方式的毀滅從而產生的。
Wennekers 和 Thurik (1999) 則描述了創業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過程。他們形容創業活動通過不同的中間變量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比如說創業通過不斷創新和加強競爭等方式推進了經濟的增長。圖1展示出了當中的傳遞機制:
圖1 創業對經濟增長的傳遞機制
來源: Wennekers 和 Thurik (1999)
此外,Wennekers 和 Thurik (1999) 把創業者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熊彼特創業者 (Schumpeter entrepreneur),內部創業者
(Intrapreneur) 和管理企業主 (Managerial business owner)。熊彼特創業者大部分運營的為小規模的獨立企業,而內部創業者則是已存在組織中的創新領導者。無論是熊彼特創業者還是內部創業者,他們都在能動地增強了“創造性毀滅”的過程,就像前文提到的,通過毀滅舊的經濟秩序來獲得經濟的發展。通過引進新觀念、新過程和新產品,熊彼特創業者和內部創業者不斷影響著,甚至最終更新了經濟活動的規則。
Wim Naude, Adam Szirmai 和 Micheline Goedhuys (2011) 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實際也并不缺乏創業的意愿。但是政策和制度環境是創新行為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地鼓勵創新活動,比如通過提供風險資本、引入移民工和提供技術和管理教育等。
(二)實證方法
在21世紀以前,關于經濟增長與創業活動之間的關系,尚沒有太多的實證研究。全球創業觀察項目(Global En
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為實證研究提供了衡量創業活動的實證數據,使各國學者得以運用實證方法研究創業與經濟增長。GEM每年對世界各地眾多國家的創業活動、創業者愿望和創業者態度進行評估,致力于探索創業活動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角色,研究與創業活動有關的國家特點。endprint
Daniel Smith (2010) 運用了7個變量的模型和77個國家的截面數據,模型中的變量包括了勞動力、資本、教育、研發支出、經濟增長、創業和政府政策,通過實證方法驗證了創業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Acs 等人 (2004)通過對20個OECD國家1981-2002年數據的分析,發現創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創業對增長的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后變得更加顯著。
Thurik等學者(2001) 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在創業動力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U型”關系。在經濟發展水平在平衡點以下時,創業動力與GDP呈反向關系;當經濟水平超過平衡點時,創業動力與GDP又會呈正相關關系。Carree,Wennekers,Van Stel和Thurik又進一步采用錯誤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 估計出二者的平衡關系。對23個OECD國家的面板數據(Panel data)進行分析,他們發現當二者平衡被打破時,有可能會對國家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Banda (2005) 發現創新程度和經濟增長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但自雇行為卻有可能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他運用了廣義矩估計模型(GMM)來論證其分析,他認為自雇行為并不總是創新性的,不一定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相反有可能帶來尋租行為。
Wong,Ho和Autio (2005) 對創業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僅有高增長潛力的創業企業才對經濟增長有顯著影響。因此,他們推斷應當是快速發展的企業推動經濟增長,而不是新創企業。更為有趣的是,回歸結果顯示技術創新與創業可以視為兩個獨立的現象。由此做出的推測是,只有較小比例的創業者屬于科技創新型的,更多的新創企業可能并沒有創新的活動。
Valliere和Peterson (2009) 對比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創業活動。他們發現在發達國家創業者們能夠促進國家的投資,然而在發展中國家卻不存在這種效應。他們推斷新興國家的發展需要達到一定水平,創業活動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才能更完全地顯現。
三、數據和變量選擇
根據MSCI對于新興市場和邊境市場的定義,新興和邊境市場包括來自五大洲的47個國家。本文研究將選取MSCI定義國家中的10個2008至2012年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樣本中包含了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匈牙利、俄羅斯、南非、泰國、土耳其。本文所選樣本的10個國家2012年GDP總量為
160673億美元,新興和邊境市場47個國家GDP為254989億美元,所選樣本產值占總體的63%,因此本文所選樣本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興市場的狀況。本文的年度數據均來自
GEM數據庫、IMF數據庫和全球競爭力報告。
(一)因變量
本文所選的衡量經濟發展的因變量包括GDP增長率和失業率,在研究中會分別使用兩個因變量輪流進行計量分析。
GDP增長率已經被廣泛用作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而失業率也能有效反映國民生產的水平。
(二)自變量
統計模型選取了六個經濟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檢驗。在選取的自變量中,將對創業活動、創新、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教育和科技進行反映。下文將對所選的自變量進行相關的介紹:
(1)創業指標。GEM數據庫中有不同的創業活動TEA
(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對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水平進行衡量。本文將選取3種不同類型的TEA進行測試,試圖獲得更為詳細的結果。根據GEM定義,3種類型的TEA分別是:1)總體創業活動(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
ty)定義為創業者或經營企業主在18-64歲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機會驅動型創業比率(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rate)定義為:(a)認為自己是由于機會驅動而并非沒有工作機會而創業;(b)認為創業是為了獨立工作或增加收入而并非僅僅維持收入;這兩類人在總體創業活動中所占的比例。3)生存驅動型創業比例(Necess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rate)定義為認為自己沒有工作機會而創業的人在總體創業活動中所占的比例。
(2)創新。Nathan Rosenberg(2004) 認為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他研究了一些高度工業化國家的特點。例如,隨著移動電話和網絡的發展,人們可以大大地降低交通和時間成本,從而提高國家的產出。
(3)金融市場成熟程度。有效率的金融市場可以將資金配置到最有效的產出地方,金融市場向來被視為資源流向創業和投資項目的通道。大量的文獻顯示了有效的金融市場也是良好的經濟環境的重要因素。提供給中小企業更多的融資渠道能改善經濟環境,如培育創新、幫助宏觀經濟復蘇和GDP的增長等。
(4)勞動力市場效率。過往文獻已經證實了人力資本和更快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Rauch 1993, Glaeser等人 1995),同時表明有效率的勞動力市場能促進就業。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和靈活性能夠保證工人得以配置在最有效的地方并且保證他們有足夠的動機努力工作。
(5)教育培訓。更高學歷和訓練有素的人才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驅動力。David Lingelback等人認為創業者需要有才能的人幫助他們看穿政治經濟形勢中的迷霧。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提出學歷更高的人更有傾向創立自己的公司。
(6)科技。長期而言,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提高生活水平。有研究甚至提出,在很多行業里,新的信息和溝通科技已經減低了規模經濟的重要性。科技的進步無疑可以增加總體產出,促進經濟增長。endprint
四、統計方法
運用Eviews進行F檢驗以及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應當建立個體隨機效應模型。模型表達式如下:
Yit=β0+β1x1it+…+1nβkxkit+vi+uit
其中,β0是截距中的常數項部分,vi是截距中的隨機變量部分,它代表了截面成員的隨機影響。模型的隨機誤差項是兩種隨機誤差之和,即vi+uit。
以GDP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總體創業活動水平與GDP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預想的一致,表明更高的總體創業水平能推動GDP的增長。在
10%的顯著性水平,結果顯示創新也能有效地推動GDP增長。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回歸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效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產生反向作用。Simon Burgess 和 Dan Mawson (2003)曾對15個OECD國家進行實證分析,表明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本文所選數據樣本在時間跨度上相對較短,未能對此現象進行很好的解釋,需要更長時期的數據來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在以失業率為因變量的分析中,在5%的顯著性水平,機會驅動型創業跟失業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結果表明,機會驅動型創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失業率。同時,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也能降低失業率,并且更合理配置人力資本。在10%的顯著性水平,模型結果顯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對降低失業率也有積極的作用。而回歸結果同樣有令人疑惑的地方,結果顯示更高金融市場效率有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對此結果可能的解釋是,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對于經濟形勢有重大負面影響,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越高、管制越松的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經濟不振使更多人員被解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生產過程更為簡化,生產所需的勞動力相對減少,將可能使失業率的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回顧關于創業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已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面板數據隨機效應模型。通過對10個新興經濟體的研究發現,鼓勵創業、加強創新、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等手段都能對經濟起到促進的作用。
(一) 鼓勵創業活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關注
創業在科技進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機會驅動型創業,有利于促進GDP的增長,也能有效降低失業率,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二) 支持創新,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創新和創業活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建立保護創新的環境尤為重要,從法律上加大對版權和專利的保護,健全創業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為創新活動提高足夠的硬件和軟件支持。
(三)教育是經濟增長和創業活動開展的必要條件
教育培訓能夠有效地提高勞動力素質,使勞動力掌握先進的技術,更有效率地工作,從而提高產出,降低失業率。
(四)高效率的勞動力市場能更好地對人力資本進行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失業率
在法律上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保證勞動者在雇傭關系中的權利;在產業布局中,引導人力資本更有效的配置,達到經濟和人力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升級。
六、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創業創新活動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重要性,其中機會驅動的創業活動對推動經濟增長作用尤為明顯。然而,由于數據的限制,結果可能僅能反映較短期的效應。Wennekers and Thurik (1999) 闡述的模型中,存在著一些因素可能在創業活動與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中發揮著作用。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將這些因素作為中介變量加入回歸中進行研究,更深入地研究創業對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 參考文獻:
[1]曹明. 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創業環境比較[J].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07(6):15-2
[2]趙奉軍, 高波. 創業精神與經濟發展的U型關系及其檢驗[J]. 經濟管理. 2009(4):31-4
[3]買憶媛,甘智龍. 我國典型地區創業環境對創業機會與創業能力實現的影響-基于GEM 數據的實證研究[J]. 管理學報.2008(3):5-2
[4]Martin Carree, Andrévan Stel, Roy Thurik and Sander Wennek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wnership: an Analysis using Data of 23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76-1996. [J]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Maastricht University EIM Business and Policy Research,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EIM. 2000.
[5]Poh Kam Wong, Yuen Ping Ho and Erkko Autio.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GEM data.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6]Sander Wennekers, André van Stel, Roy Thurik and Paul Reynolds. Nasc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7]Sander Wennekers and Roy Thurik. 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 27–55. 1999.
[8]Zoltan J. Acs and Catherine Armington. Endogenous Growth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Cities. [J]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Paper. 2003.endprint
四、統計方法
運用Eviews進行F檢驗以及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應當建立個體隨機效應模型。模型表達式如下:
Yit=β0+β1x1it+…+1nβkxkit+vi+uit
其中,β0是截距中的常數項部分,vi是截距中的隨機變量部分,它代表了截面成員的隨機影響。模型的隨機誤差項是兩種隨機誤差之和,即vi+uit。
以GDP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總體創業活動水平與GDP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預想的一致,表明更高的總體創業水平能推動GDP的增長。在
10%的顯著性水平,結果顯示創新也能有效地推動GDP增長。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回歸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效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產生反向作用。Simon Burgess 和 Dan Mawson (2003)曾對15個OECD國家進行實證分析,表明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本文所選數據樣本在時間跨度上相對較短,未能對此現象進行很好的解釋,需要更長時期的數據來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在以失業率為因變量的分析中,在5%的顯著性水平,機會驅動型創業跟失業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結果表明,機會驅動型創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失業率。同時,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也能降低失業率,并且更合理配置人力資本。在10%的顯著性水平,模型結果顯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對降低失業率也有積極的作用。而回歸結果同樣有令人疑惑的地方,結果顯示更高金融市場效率有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對此結果可能的解釋是,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對于經濟形勢有重大負面影響,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越高、管制越松的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經濟不振使更多人員被解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生產過程更為簡化,生產所需的勞動力相對減少,將可能使失業率的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回顧關于創業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已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面板數據隨機效應模型。通過對10個新興經濟體的研究發現,鼓勵創業、加強創新、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等手段都能對經濟起到促進的作用。
(一) 鼓勵創業活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關注
創業在科技進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機會驅動型創業,有利于促進GDP的增長,也能有效降低失業率,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二) 支持創新,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創新和創業活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建立保護創新的環境尤為重要,從法律上加大對版權和專利的保護,健全創業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為創新活動提高足夠的硬件和軟件支持。
(三)教育是經濟增長和創業活動開展的必要條件
教育培訓能夠有效地提高勞動力素質,使勞動力掌握先進的技術,更有效率地工作,從而提高產出,降低失業率。
(四)高效率的勞動力市場能更好地對人力資本進行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失業率
在法律上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保證勞動者在雇傭關系中的權利;在產業布局中,引導人力資本更有效的配置,達到經濟和人力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升級。
六、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創業創新活動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重要性,其中機會驅動的創業活動對推動經濟增長作用尤為明顯。然而,由于數據的限制,結果可能僅能反映較短期的效應。Wennekers and Thurik (1999) 闡述的模型中,存在著一些因素可能在創業活動與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中發揮著作用。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將這些因素作為中介變量加入回歸中進行研究,更深入地研究創業對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 參考文獻:
[1]曹明. 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創業環境比較[J].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07(6):15-2
[2]趙奉軍, 高波. 創業精神與經濟發展的U型關系及其檢驗[J]. 經濟管理. 2009(4):31-4
[3]買憶媛,甘智龍. 我國典型地區創業環境對創業機會與創業能力實現的影響-基于GEM 數據的實證研究[J]. 管理學報.2008(3):5-2
[4]Martin Carree, Andrévan Stel, Roy Thurik and Sander Wennek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wnership: an Analysis using Data of 23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76-1996. [J]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Maastricht University EIM Business and Policy Research,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EIM. 2000.
[5]Poh Kam Wong, Yuen Ping Ho and Erkko Autio.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GEM data.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6]Sander Wennekers, André van Stel, Roy Thurik and Paul Reynolds. Nasc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7]Sander Wennekers and Roy Thurik. 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 27–55. 1999.
[8]Zoltan J. Acs and Catherine Armington. Endogenous Growth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Cities. [J]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Paper. 2003.endprint
四、統計方法
運用Eviews進行F檢驗以及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應當建立個體隨機效應模型。模型表達式如下:
Yit=β0+β1x1it+…+1nβkxkit+vi+uit
其中,β0是截距中的常數項部分,vi是截距中的隨機變量部分,它代表了截面成員的隨機影響。模型的隨機誤差項是兩種隨機誤差之和,即vi+uit。
以GDP為因變量的回歸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總體創業活動水平與GDP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我們預想的一致,表明更高的總體創業水平能推動GDP的增長。在
10%的顯著性水平,結果顯示創新也能有效地推動GDP增長。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回歸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效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產生反向作用。Simon Burgess 和 Dan Mawson (2003)曾對15個OECD國家進行實證分析,表明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本文所選數據樣本在時間跨度上相對較短,未能對此現象進行很好的解釋,需要更長時期的數據來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在以失業率為因變量的分析中,在5%的顯著性水平,機會驅動型創業跟失業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結果表明,機會驅動型創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失業率。同時,更高的勞動力市場效率也能降低失業率,并且更合理配置人力資本。在10%的顯著性水平,模型結果顯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對降低失業率也有積極的作用。而回歸結果同樣有令人疑惑的地方,結果顯示更高金融市場效率有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對此結果可能的解釋是,2008年以后,金融危機對于經濟形勢有重大負面影響,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越高、管制越松的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經濟不振使更多人員被解雇。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生產過程更為簡化,生產所需的勞動力相對減少,將可能使失業率的上升。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回顧關于創業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已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面板數據隨機效應模型。通過對10個新興經濟體的研究發現,鼓勵創業、加強創新、發展教育、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等手段都能對經濟起到促進的作用。
(一) 鼓勵創業活動,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關注
創業在科技進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機會驅動型創業,有利于促進GDP的增長,也能有效降低失業率,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二) 支持創新,建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
創新和創業活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建立保護創新的環境尤為重要,從法律上加大對版權和專利的保護,健全創業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為創新活動提高足夠的硬件和軟件支持。
(三)教育是經濟增長和創業活動開展的必要條件
教育培訓能夠有效地提高勞動力素質,使勞動力掌握先進的技術,更有效率地工作,從而提高產出,降低失業率。
(四)高效率的勞動力市場能更好地對人力資本進行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失業率
在法律上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保證勞動者在雇傭關系中的權利;在產業布局中,引導人力資本更有效的配置,達到經濟和人力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升級。
六、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創業創新活動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重要性,其中機會驅動的創業活動對推動經濟增長作用尤為明顯。然而,由于數據的限制,結果可能僅能反映較短期的效應。Wennekers and Thurik (1999) 闡述的模型中,存在著一些因素可能在創業活動與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中發揮著作用。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將這些因素作為中介變量加入回歸中進行研究,更深入地研究創業對經濟發展的傳導機制。 參考文獻:
[1]曹明. 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創業環境比較[J].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07(6):15-2
[2]趙奉軍, 高波. 創業精神與經濟發展的U型關系及其檢驗[J]. 經濟管理. 2009(4):31-4
[3]買憶媛,甘智龍. 我國典型地區創業環境對創業機會與創業能力實現的影響-基于GEM 數據的實證研究[J]. 管理學報.2008(3):5-2
[4]Martin Carree, Andrévan Stel, Roy Thurik and Sander Wennek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Ownership: an Analysis using Data of 23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76-1996. [J]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Maastricht University EIM Business and Policy Research,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and EIM. 2000.
[5]Poh Kam Wong, Yuen Ping Ho and Erkko Autio.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GEM data.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6]Sander Wennekers, André van Stel, Roy Thurik and Paul Reynolds. Nasc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7]Sander Wennekers and Roy Thurik. 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3: 27–55. 1999.
[8]Zoltan J. Acs and Catherine Armington. Endogenous Growth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Cities. [J]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Paper. 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