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玥
摘 要:仿真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推廣和宣傳不夠,人們對仿真繡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而其以油畫、相片和現實的物體為對象,借鑒西方油畫的用光、用色和明暗關系,把西方藝術用中國傳統的刺繡手法和繡線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刺繡藝術的經典,當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的尊敬與弘揚,為了將文化與經濟、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不斷發揚和傳承仿真繡文化和藝術是當代年輕人的光榮使命。
關鍵詞:仿真繡;文化遺產;傳承
1 仿真繡的起源
蘇繡、湘繡、蜀繡、粵繡是中國的四大名繡。而蘇繡又因其工整、細膩、雅潔、精致的傳統特色名列四大名繡之首。[1]沈繡是從蘇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仿真繡藝術。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是她的創始人。沈繡也稱仿真繡,它是蘇繡的一個分支。2008年南通仿真繡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名錄。
仿真繡的創始人是清末民初的刺繡藝術家沈壽(1874年~1921年),原名沈云芝,蘇州吳縣人,后定居南通。沈壽曾先后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設立刺繡學校傳授技藝,并將自己的繡藝曰授張奏(南通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由張奏執筆出版了較為完整的一部刺繡理論著作《雪宦繡譜》。[2]從此,仿真繡文化不斷傳播與傳承,并發展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仿真繡的特點
從宋代開始,傳統的刺繡藝術都是以中國書畫的作為繡稿模板,而仿真繡在傳承了傳統刺繡藝術形式之外,進行了新的突破和大膽的創新,其刺繡的對象不再是中國書畫,而是引入西方油畫,圖片,以及大自然的事物作為母本,融入西方油畫作畫手法,充分把握好光和色的配合,來調整物像的明暗關系。仿真繡具有比傳統蘇繡更豐富色彩,其作品表現形式變化莫測,通過獨特的針法和絲線的自然光澤,將圖像的明暗關系表現得恰到好處,使繡像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從不同角度展現其藝術效果,其主要的特點在于用針和用線的完美結合。從而體現作品的仿真藝術效果。
(1)在用針方面,仿真繡已經摒棄了傳統的平鋪直套的針法,采用旋轉針將物象的肌理把其形狀旋轉鋪繡,是一項新的嘗試。這一藝術嘗試在《耶穌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此外,巧妙靈活的運用虛實針、散整針、施毛針,沈壽在《雪宦繡譜》中對旋針、虛針、套針、接針、長短針的運用都詳細進行了講解說明,并指出宜用之處。[1]也是仿真繡的精華所在,這在體現物體質感的仿真效果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2)在用線方面,仿真繡的用線標準很高,不同于一般的統一刺繡,繡線的顏色似油畫顏料,根據不同的濃度搭配,一種顏色的色在十多種甚至百種之間變化。沈壽通過精心研究,將幾種色彩的線合并到一次針線上,以達到潤色的效果,是借鑒西方油畫明暗變化的手法而在刺繡中的成功運用。強調明暗、光與影的用色關系,是仿真繡的藝術風格。沈壽曾這樣闡述光與色的運用:“面光者色淺,背光者色深,側者酌深淺之中以取和。”來說明刺繡明暗和中間過渡顏色的運用。[3]仿真繡的用針和用線手法上是不拘一格,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的,其靈活的絲線變化,完美地展現了繡像的真實性和藝術感。
3 仿真繡的傳承與發展
3.1 當前的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的傳承多是以區域的家族傳承為主,其傳承方式也是多身口相傳為主,其影響力的傳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樣作為文化遺產的仿真繡也伴隨著它的第二代、三代傳人的相繼年老,而后人又沒有表現出突出的天分和高超的技術手法甚至是創新,因此古老的精湛工藝面臨失傳,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面臨西方文化的沖擊,仿真繡的其獨特的藝術風派也面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考驗。由此說來,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第一要素,是改變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尷尬局面的最關鍵因素,要打破傳統思維,全方位,多層次精心培養下一代繼承,是說到底,就是要在進行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精心培養一代代傳人,我國目前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萬項,可謂文化遺產豐富多樣,是值得所有國人自豪的。但是,新時代的工業化進程,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珍貴的文化遺產逐漸減少,很多優秀文化藝術瀕臨絕跡,仿真繡因為其繼承傳播不夠,也是我們值得重點關注的。
3.2 促進發展與傳承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才培育。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青少年興趣的培養和文化底蘊的啟蒙基本上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要傳承和發揚仿真繡文化就應該從學校找到突破口。不僅是開展宣傳教育以建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而且培養年輕人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充分發揮學校因材施教的特點,有重點,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仿真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培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四種傳承方式主要由群體傳承、家庭(或家族)傳承、社會傳承、神授傳承四部分組成,唯獨缺少了學校的教育傳授,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繼承的一大遺憾,也是今后繼承和傳播工作的中心所在。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文化過程使文化得以社會遺傳和再生,教育作為文化的社會遺傳和再生的機制,是精心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傳習者的重要手段。
(2)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一直以來,南通市對有形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對充分,因此有形旅游資源已經相對成熟,并且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然而,政府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意識的培養與加強是將仿真繡文化傳承的重要開端。首先,仿真繡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應該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旅游產品功能定位不能過于單一,目標定位不應僅限于觀光層次,對產品的內容應該有所創新和突破,不能生搬硬套地將其他區域的旅游模式用在仿真繡的旅游開發上面來,因此,在充分挖掘仿真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旅游開發中的核心靈魂,開發動態參與式旅游項目,將文化之旅與生活藝術結合起,使這種文化體驗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從而體現文化的大眾性。其次,增加開發深度,并整合其他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一體化體驗。文化是聯結不同時代和地區人們的精神紐帶,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文化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是當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把仿真繡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南通本市以及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有效的整合,將文化資源與實體旅游資源融為一體,開發有內涵,有層次,有水平的新型旅游產業,實現區域旅游業聯動發展,是當前包括仿真繡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全國甚者是世界,實現復蘇與傳承的最合理的策略。
4 總結
仿真繡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她凝聚了的文化藝術內涵,蘊藏了豐富的經濟價值,融合了傳統工藝技藝和新時代的審美,在經濟化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對仿真繡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時代氣息與現代化元素,實現更深層次的傳承與創新,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更大的發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蕾.漫談沈秀[J].收藏家,2005.
[2] 張蕾.南通仿真繡探秘[N].中國文化報,2008.
[3] 網絡資料[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2 b180100eo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