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在“以人為本”的人機界面設計思想指導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建立界面信息符號設計基礎,指出減少用戶的認知負擔是界面信息符號設計的核心任務,研究信息符號的特性,為信息符號設計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界面信息符號;人機界面;認知心理學;以人為本
0 引言
GUI界面信息符號又稱圖標,它是圖形化信息傳播載體中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人類記錄、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指示和識別軟件功能及特性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圖形用戶界面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在極小的空間內以簡單的圖形映射了極大的信息量,具有象形化軟件使用者的點擊觸發事件的功能。
界面信息符號是藝術設計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產物。與信息傳遞直接相關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認知心理學把人的感覺器官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即人如何獲得世界信息,表征并轉化為知識,它怎樣儲存;知識又是怎樣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它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范圍——從感覺到知覺,模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還貫穿于行為的各個領域。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為人機界面的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也使計算機科學得以迅速發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計算機系統的發展得益于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從計算機接受符號輸入,進行編碼,并對編碼輸入加以決策、儲存,并給予符號輸出,這幾乎是人類加工信息過程的翻版。認知心理學還為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提供前進的方向,從最初的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到高級語言、圖形用戶界面——計算機的操作方式逐步向人的思維、處理習慣邁進。現在,人們不僅僅滿足于通過屏幕顯示或打印輸出信息,還進一步要求能夠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以及形體、手勢或口令,更自然地“進入”到工作空間中去,形成人機“直接對話”,從而取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認知心理學的引導下,人機界面將達到使人身心愉快、興致盎然地工作的地步。
1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界面信息符號設計
界面信息符號的設計應該重在有利于目標客戶的操作,使用戶易于接受界面信息符號所要傳達的信息,這涉及用戶的各方面心理和生理需求。
1.1 從感知方面分析界面信息符號設計
首先,我們要理解視覺軌跡的概念。即視線經過的所有關注點可以連接成一條完整的路徑。根據研究,人眼的視覺軌跡的移動規律為:(1)左右移動優先于上下移動(文字左右書寫的情況)。(2)在同一背景區域移動。(3)移向醒目的地方。(4)向底部移動的可能性小。當人們在觀察圖形時,在大腦記憶中存儲的是畫面的主線條信息,不是細節。這說明界面信息符號的設計應盡量遵循簡潔、直接的原則,不要過于繁雜。圖標是寫實的符號,應該與要表示的對象同構。一般,從人的認知心理方面來講,具體實物具有較好的親和性和可識別性,因為圖形符號與之有外部形狀同構性。
界面信息符號的設計還必須考慮到用戶視覺特性,打開一個新的網頁,我們的視線首先會聚焦在網頁中最引人注意的那一點上,即視線焦點。為了使界面圖標設計比較容易引起視覺感應,一方面要注意使信息符號具備更大的信息量,又不影響尋找用戶所需要尋找目標的反映時間。用戶尋找界面信息符號策略與圖標質量也有相當大的關系.對于質量好的界面信息符號,用戶采用(整體分類效應).因為每屏上有 1/3 圖標具有同樣的圖形和匹配的邊界。用戶就必須按照文件名區分界面信息符號。尋找策略有如下幾種。策略一:“兩次注意”。兩次轉移注意去評價一個可能選取的界面信息符號,第一次是至少有一個特征與目標界面信息符號一致,第二次是轉向界面信息符號下方的文件名,把它與目標文件名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視覺注意又轉回到該界面信息符號,點擊這個界面信息符號,否則就重新尋找。策略二,“看文件名”。視覺注意直接對準界面信息符號下方的文件名,根本不看界面信息符號。實驗結果表明,用戶更經常地采用“看文件名”策略。它比“兩次注意”策略省時間。這一點對界面信息符號設計的提示是可以直接設計文字式界面信息符號,如純中文界面信息符號。策略三,把界面信息符號進行分類排序,便于搜尋。策略四,排除法。用戶甚至不看文件名,根據字符串的長度進行排除。
1.2 從認知角度分析界面信息符號設計
用戶對界面信息符號所傳遞意義的認知即是認知。在認知心理學中,認為要維持用戶的認知連續性,必須從用戶的知識背景、經驗程度、理解力出發,把具體對象與它所代表的實物聯系起來,用圖標實現。用戶對截面圖標的認知,涉及符號特性、知覺特性、認知特性以及使用情境。用戶首先感知圖形信息進行實際操作計劃和現場情景,理解其含義,翻譯成操作動作或詞語,進行實際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情景,圖標所表達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圖標設計者要運用全面的專業知識,包括符號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設計出符合用戶思維方式的具有關鍵特征的界面圖標。
關于中文圖標的設計,我們要設計出符合我們國人自身思想特征的圖標。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思想內涵。不能盲目從國外符號學中關于字母拼音語言的結論。因為英文命令不一定全部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外國人設計的圖標也很難被中國人所理解。這牽扯到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文界面與其生搬硬套外國的設計不如將精力集中在設計能夠被國人理解的作品上。作為最早擁有象形文字的中國,其文字圖形意義極其豐富,其圖形含義甚至可以被現代人直接感知.我們的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符號,一種圖標,它作為一種視覺語言,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因此,設計者在設計中文圖標時應深刻剖析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色內涵,從而設計出符合我們國人自己特點的優秀作品。
所以,認知心理學不僅在系統邏輯上對人機界面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它的具體研究成果現在也已經廣泛地應用在現代的人機界面設計信息符號之中。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關于對刺激的整個模式知覺的闡釋,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接近性原則、相似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完整和閉合性原則、對稱性原則,在指導界面布局設計及版式設計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結束語
人機界面是人機交互的關鍵環節。界面信息符號設計是人機界面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戶操作機器應當能夠采取直接感知和自然行動方式,實現“物我合一,”“知行合一”,使機器成為人的能力和行動范圍的延伸。界面信息符號設計應當圍繞著如何減少或消除用戶對信息的翻譯解釋過程,減少學習負擔,減少理解和操作出錯等問題進行研究,界面信息符號設計的目的、主要任務和評價體系也由此而提出。圖標設計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涉及動機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等學科的內容及審美的需求分析。認知心理學不僅在系統邏輯上對人機界面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它的具體研究成果現在也已經廣泛地應用在現代的人機界面設計信息符號之中。
參考文獻:
[1] 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孫奕穎(198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原文化藝術學院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傳媒藝術設計和視覺圖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