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麗
摘 要: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影響尤其需要關注,從今后發展趨勢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現剛性增長,而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因此,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不僅能提高預測農業生產力的能力,還可以為制定國家政策的科學行動計劃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54-02
氣候變化已經吸引了國際以及各國的關注,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命題,需要站在國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來應對,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廣泛,氣候變化的預測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層次的,負面和正面影響并存的。
一
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夠識別(如采用統計檢驗)的氣候狀態的變化,即平均值變化和/或各種特性的變率,并持續較長的時間,一般可達幾十年或更長時間[1]。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只是氣候系統和氣候要素變化的原因、幅度和區域分布迥異,且未來氣候變化預測還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影響了糧食的安全。所謂糧食安全,是指“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糧食”。(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的一些學者結合中國國情,根據FAO的定義,對糧食安全概念作了進一步闡釋。例如,郭書田認為:“中國糧食安全應該包括五方面內容,即糧食自給率、糧食庫存率、農民收入、生態環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認為:“現代糧食安全的概念應包括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盵3]從以上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可以看出,無論國際或者中國學者怎樣定義糧食安全,其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確保有足夠的糧食。充足的糧食儲存量是國家安全的先決條件,離開這個條件談國家安全,那國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樓閣。
二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保ā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如此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和農業關系至為密切。糧食是國民經濟基礎中的基礎,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目前,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有如下的影響:
第一,氣候變化影響中國糧食的充足供應。糧食的充足供應,指在數量上和市場上有糧可食,包括糧食生產、糧食儲備以及外來糧食援助等。全球氣候體系的異常導致中國在降水、氣溫、自然災害爆發頻率和分布、水資源利用、病蟲害發生機制等方面出現反常,最終沖擊中國糧食的生產和供應。
溫度對糧食單產的影響。在中國,升溫對東北農業區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升溫可以延長作物生長季節,而且減少低溫冷害的威脅,是其有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氣候變暖會導致積溫增加,從而使作物的生長期延長。但增溫也有不利的一面,氣候變暖,特別是冬季溫度升高,將有利于害蟲和病原體安全越冬,使來年的蟲病源基數增大,加重危害程度。
氣溫升高對水分有效性也將產生影響。氣溫升高使蒸發量增加,導致了作物灌溉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良好的灌溉條件,也只能一定程度地緩和蒸發量增大引起的干旱,并不能完全補償增溫帶來的減產效應。另一方面,土壤水分條件通過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而影響土壤固有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和外源有機碳的降解,進而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若土壤水分充足,那么土壤空隙度就大,就促進了有機碳的礦化分解[4],增加土壤肥力。但蒸發量變大會使得土壤水分不足,影響有機碳的礦化分解從而影響糧食單產量。
而在氣溫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又將會出現中國農牧交錯帶向南擴展。首先,東北與內蒙古接壤地區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70千米左右。其次,華北北部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150千米左右。再次,西北部農牧交錯帶界限將南移20千米左右[5]。農牧交錯帶的南移使得草原面積有所增加,但同時也加大了荒漠化的可能,導致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進一步加重。
第二,氣候變化影響中國糧食市場價格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氣候變暖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這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而施肥量的增加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因此不得不增加農藥和除草劑的施用量,而這將增大農業生產成本。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實際上是通過生產投入要素變動來實現的。所以當生產成本發生變化時,市場對之進行反應的可能途徑就是調整價格和增加市場供求量。而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以及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害加重導致的糧食減產,使得糧食市場供不應求,糧價就會上漲。糧價上漲一方面對糧食增產起到刺激和促進作用[6];另一方面糧價上漲又會影響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引起通貨膨脹,往往會發生經濟社會的震動,1993 年和 2003 年就是兩次典型案例。
三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造成巨大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積極開展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的研究,進行遠期的規劃和防御,發揮優勢避免劣勢,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第一,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科研政策對策。綜合運用氣候學、農學、遺傳育種學、災害學、生產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理論方法,以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切入點,以農業主產區為重點研究區域,研究并揭示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影響機理與適應機制,為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理清科學思緒[7]。
第二,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技術選擇。采取有效得當的農業技術應對氣候變化(如優質農作物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技術、轉基因生物技術、重大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及防御技術、高效低毒新型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的創制技術、高效低污染新型化肥農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破壞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利用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有利農業生產條件。
第三,應對氣候變化的糧食安全政策措施。國家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保障農業科技推廣的正常運行。各地也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推廣模式或多種模式,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8]。其次,要出臺一些惠農政策,實行不同作物差別農業補貼政策,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再次,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該“藏糧于國”和“藏糧于民”相結合。最后,要改變消費觀念,做到節約和珍惜糧食。
總之,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和作用復雜多樣,并且未來農業生產不僅受到播種面積、技術貢獻程度等的影響,更系于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摸清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是正確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及早研究、及時正確應對氣候變化,可緩解、適應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保持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 鄭菲,孫誠,李建平.從氣候變化的新視角理解災害風險、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復力[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2).
[2] 郭書田.中國糧食供求與國際貿易[J].中國農村觀察,1997,(3).
[3] 翟虎渠.糧食安全的三層內涵[J].瞭望新聞周刊,2001,(10).
[4] 姜勇,莊秋麗,梁文舉.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庫及其影響因子[J].生態學雜志,2007,(2).
[5] 張啟慧,馬慶一,劉曉雨.簡議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5).
[6] 蔣乃華.價格因素對中國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1998,(5).
[7] 周義,賈志豪,包剛.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J].中國農學通報,2011,(32).
[8] 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中國糧食安全發展戰略與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78.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