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鑫
摘 要:本文闡述了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及優勢,提出了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指出教師應遴選典型有效的案例,適時、適度地采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理解等能力,為中學政治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案例教學法 含義及優勢
實施策略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及優勢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必須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例教學法,它是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典型的案例指導學生研讀、分析,在爭鳴對比中了解并理解經濟規律、政治觀點以及哲學原理,并試圖通過創設教學實踐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枯燥的政治原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有顯著效果。本文試圖通過具體的課堂案例剖析這種教學法的價值。
1.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枯燥且深奧的哲學、經濟原理的理解
如“影響價格的因素”作為經濟生活第二課的內容,表面看來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其中涉及的經濟學原理卻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如“價格”“價值”“價值規律”等。經濟學原理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有較大的難度,但又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形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來理解這一內容。
例如,閱讀以下材料:
(1)下雨時露天菜場蔬菜降價;蘋果遭雹災減產,蘋果價格高于往年。
(2)冬季皮衣能賣出好價錢,夏季只能打折出售;同一品種的西瓜剛上市時每斤賣到幾元,大量上市后只賣幾角。
(3)羽絨服在東北賣出高價,在海南降價也很少有人買;沿海地區海鮮價格便宜,內陸省份價格偏高。
(4)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減產原油,世界油價上漲;SARS傳播得到控制,消毒液和相關藥品的價格回落。
通過對以上四則簡單案例的分析,學生可以輕松地看出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因素影響著價格的變動。這樣將抽象的書本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生活常識分析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
2.案例教學法有助于調動學生對枯燥的政治課堂的興趣以及探尋思想政治學原理的欲望
高中政治原本是由枯燥的理論和深邃的哲學、經濟學原理組成的,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政治課堂效率不高的一個客觀原因。而案例教學法利用具體典型的案例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配以由淺入深的提問,學生被充分吸引,思維被迅速激發。學生在探索中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再加上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提供了平臺,在寬松和諧的討論氛圍中,學生們彼此交流,互相爭鳴,展現自我,著實有利于鍛煉、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注重時效性
學生的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學生也是不斷變化的,在信息時代,學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師所設置的案例過于老套,不夠新穎,不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所設置的案例越新穎,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就越高。教師所引用的案例也不應是陳年舊事,而應緊跟時代發展,要切中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
如在講授“矛盾的對立性和統一性”時,就可以引用2013年兩會報告的部分內容。“ 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是2013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在“兩會”上,與會代表們心系民生,發揚民主,所提議案和提案的三分之二是民生問題。“民意的直通車暢通無阻,各種意見直接送達政策編制者面前,有的還直報中央領導。與此同時,中央領導同志深入基層密集調研,到農村、進社區、召開座談會聽取群眾意見。工人、醫生、街道干部,還有農民工……被請到中南海座談,發表意見。”
民生的種子在民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民主的土壤在民生的大樹下更加殷實。民主和民生猶如相互咬合的齒輪,共同推動中國加速發展的車輪。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問:從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角度,談談你對“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這句話的理解。
這樣聯系時事熱點的研討,既理清了深奧的哲學原理,又拉近了學生與時事政治的距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注重趣味性
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興趣是成功的動力,是成功的先導。”因此,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設計的案例既要生動有趣,又要具有典型性、通俗性,還要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探究并在探究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如在講授“量變與質變”一課時,可以舉例:“在溫度小于100℃和大于100℃的情況下給水加熱,水的性狀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讓學生直觀地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輕松判斷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使看起來深奧難懂的哲學原理易于理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3.蘊含啟發性、思維性
政治課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原理和規律,要順利完成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對于當下的中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要求中學政治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典型而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幫助學生突破認識的瓶頸。所選用的案例必須配以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的設問,從而水到渠成地將深奧難懂的原理通過案例“告訴”學生。
如在講授“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一個成語“破繭成蝶”為線索,先后設問:(1)破蛹為蝶,蝶從蛹中來,是浴火重生,這是蛹的失敗嗎?(2)在化蛹為蝶的過程中,蝶和蛹是什么關系? (3)蝶與蛹相比有什么變化?通過層層鋪墊最后得出:蝶對蛹實現了生命的升華 ,是生命的飛躍。可見蝶對蛹的這種辯證否定是實現新事物的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建立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這一認識。
總之,案例教學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教學,教師要通過閱讀和思考增加自身閱歷,提高學科素養,遴選出典型有效的案例。適時、適度地采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理解等能力,讓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淺入深出”,讓學生感受思想政治課帶來的愉悅,為中學政治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屈亞紅.高中政治案例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5).
[2]代靜.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1).
[3]郝允彬.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分析[J].快樂閱讀,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