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明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現狀,即部分教師只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闡釋了如何以教材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設計。
關鍵詞:課堂活動有效性 學習興趣 有效競爭機制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為主體, 以活動為中心,強調創建一個開放和諧、積極互動的課堂。因此,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意識到有效的英語課堂活動的重要性,因為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對于部分學生來講,可能是唯一的學習時間和地點。廣大英語教師也力圖改變過去滿堂灌、一講到底、以教代學的陳舊的教學模式,開始嘗試著讓學生在做中學。在課堂上,教師也不再追求學生的絕對服從,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活”一些、“亂”一些,希望學生能忘我地活動起來,使課堂迸發出應有的活力。
眾所周知,在教學過程中,每一項學習活動的開展和實施都關系著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課堂上,學生的每個學習行為和學習活動都影響著課堂的質量,所以我們要追求“活而多變、活而有序”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以下幾點是我們設計英語課堂活動時應該思考的。
一、 課堂活動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S多學生因為對英語沒有興趣而不愿主動學習。難道一開始學生就對英語沒有興趣嗎?不,剛上初一時,我們不難感受到學生對英語的喜愛與熱情。然而,那種“傳授、練習、講解”的模式,很快就改變了這一切,使教師教得疲憊不堪,學生學得無精打采。所以,教師要盡力去設計更多有趣的課堂活動,盡量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大家都知道,由于年齡關系,初中生學習的目的性還不是很明確,很多時候他們學英語是憑著興趣來的。有興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沒了興趣,要讓那些缺乏自制力又好動的學生端坐一堂課,十分困難。在此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設計充滿趣味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樂學。
1.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多把時間讓給學生
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去實現任務,能為學生提供較大的實踐空間,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大膽地把時間讓給學生。在每節課開始的三五分鐘,大膽讓學生輪流到臺前來表演。形式可以多樣化,如“News Report 、 Mini Play 、 Teachers Corner、 Story Time”等。表演完之后,教師和同學做出一些點評,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的合作意識會加強,參與熱情會更高,這與以往那種幾乎讓學生緊張得窒息的提問、抽查背誦、聽寫等復習法相比,筆者深信它應該出色、有效得多。
另外,在課堂中,教師應盡量提供給學生表演的機會,讓學生來扮演警察、售貨員、醫生、記者、明星等不同角色。比如在講授“be going to” 句型時,可讓一人當明星,而多人當記者?!癢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vacation? How are you going there ?Are you going to…?”句型盡在其中。
再如進行看病表演,在小組合作活動之后,去“醫院”就診,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日常用語的使用。教師創設的情境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在不斷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可不知不覺地掌握目標語言,這樣達到的效果是普通的翻譯法、講解法所無法達到的。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大可不必擔心學生表演的時間太多,會使課文內容講不完,從而導致學生考試考不好。其實,就算教師自以為講得再好,學生不接受,那也只能算是教完,而不是教好。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對語言獨特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思考、合作學習及表演等活動中相互學習,不斷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而這些是教師的講解所無法達到的。要相信,學外語就像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浸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外語教學切忌以教代學,所以,教師確實該把時間多讓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較為真實的語言情境
多媒體的普及無疑給英語教學帶來了福音。多媒體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濃、效率高等特點,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選擇性地使用,對深奧難懂的詞匯可用視頻、圖片等形式演示;對故事性的課文和人物介紹可用視頻放映來講述和介紹,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
多媒體形聲兼備地為學生創設了生動形象、新奇有趣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當然,每節課都用多媒體課件來講不切實際,那么利用直觀教具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如圖片、簡筆畫、自制教具等。學生自制的簡單教具或繪畫當作教具用于教學效果也很好,當他們的“作品”被運用到課堂上來時,這種成功的喜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學生的繪畫能力、智力以及預習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若碰到語法教學,要盡量創設真實的情境,切忌為了教語法而教語法,否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蕩然無存。教感嘆句時,若單純地講授“What + a/an + 形 + 名+ 主+ 謂”等句子結構,會使有些學生糊涂,因為他們不清楚什么是主語,什么是謂語,哪些是形容詞,哪些是名詞,這樣的講解注定是事倍功半。相反,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反復夸張地模仿,既做動作又帶表情,這樣定會事半功倍。
3.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源于他們生活實際的課堂活動
人對于熟悉的事物,感覺親切,容易產生共鳴,所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盡可能地把書本知識轉化成生活中的真實事物。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善于捕捉他們身邊的教學資源,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是八年級的重難點,要讓學生一下子掌握較難,教師應以教材話題為出發點,多用生活中的場景來講授這些知識點,這樣才能讓學生樂學、樂說、樂做。
二、課堂活動要以語言知識作為支撐,增強語言活動的目的性和任務性
在課堂上開展的任何一種活動,都是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服務的,它們都必須以獲取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為支撐,這一點十分重要。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為了體現學生的交際活動參與率高,設計了一些沒有語言情境的機械對話,這樣使得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而實際上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作秀”和“走流程”的成分較多。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既要充分考慮活動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樣性,也不能只做表面工作,一定要在大綱的指引下,以教材和學生為本,充分運用語言學習的規律,對課堂活動進行構思設計。
可見,有效的課堂活動離不開必要的語言知識的輸入,教師應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例如,在講授“fashion show”一課時,筆者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學生分別準備一件漂亮的衣服。當新知呈現階段結束后,筆者組織大家開一個時裝模特展示會,讓學生準備幾分鐘,每組學生設計自己組的展示形式和介紹語,筆者和其他學生在臺下討論,同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時裝表演開始了,學生們踏著模特步閃亮登場,筆者適時為他們配上音樂,他們一邊擺造型,一邊用所學的英語介紹著:look at my new coat.look,this is my skirt…臺下的學生和筆者一起評論:it's nice.it's pretty.it's smart…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新課中要掌握的單詞、句型在歡樂的氣氛中得以熟練地運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效運用競爭,提高教學組織能力和群體控制能力
英語課堂活動中高頻率的參與和交際,決定了教師必須有效運用競爭機制來激發學生取得成功的動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成功的歡樂,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活動的狀態。教師可根據教材巧妙地設計出學生喜歡的游戲或競賽,例如,“搶答”“猜謎大賽”“單詞接龍”“英語小辯論”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但學生也可能因為情緒過于高漲,好勝不服輸,發生爭執,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不僅要考慮活動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還應考慮到它的可行性和可控制性,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引導和調控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在活動前提出活動要求;在活動中合理分配活動時間,適機控制活動節奏;活動后做出客觀的評價。
四、結語
一堂課成功與否,教學重難點的目標落實狀況是一張 “晴雨表”。這張“晴雨表”可用來檢測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要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及英語的學科特點,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教師要努力創設英語課堂的新境界,從而真正持久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靜波.英語課堂學習活動質量的思考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1).
[3]薄麗梅.關注細節設計,突破教學重難點[J].學周刊A版,2011(8).
[4]龐維國.論體驗式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