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等


摘 要:對于我國快速的城市化、多維的城市轉型及其相應的社會與空間問題己經受到學者大量的研究,但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從資源環境約束的視角出發對城鎮發展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將彌補上述研究的不足,并形成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及策略空間。
關鍵詞: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帶狀城市;集約;衛星城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03-02
引言
1979年,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ay.M.Northam)發現各國城市化發展過程所經歷的軌跡大致都可以概括成為一條被拉平的S型曲線(如圖1),他將城市化發展分為初期緩慢發展階段、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和后期飽和階段。此后,S型階段模式在世界許多國家被證明存在并被我國的許多學者和政府決策者所探討和運用、論證。
圖1 城市化發展曲線
來自《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卷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在此比率上根據諾瑟姆曲線判斷,我國已經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階段,大量來自鄉村和小鎮的人們紛紛涌入城市。
在對于新型城鎮化的大討論中,我國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2013)認為,我們的城鎮化就是走一條以資源節約、效率優先,見房見人,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李強(2012)等人對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中國的城鎮化主要是政府主導的城鎮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政府居于十分核心的地位。李京文、周毅(2009)認為,我國屬于滯后城市化國家。未來的城市化發展將表現為多元化、國際化、集群化、網絡化、生態化和逆城市化趨勢。沈悅(2004)通過對日本的城市化過程進行研究對我國的城市定位、土地、交通和城市內的二元問題進行了策略分析。更多的學者對我國的城市化進行了不同層次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從產業結構、人口遷移等角度進行剖析,基于客觀的資源環境約束的城市化道路選擇并不多見。本文試圖從資源環境的角度出發,探討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頂層設計方針。
一、我國的資源環境基礎與新型城鎮化
據有關部門的資料,我國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占世界的 12%,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3位;但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8%,居世界第 53 位。從總體上說,人口和自然資源條件并不構成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絕對障礙,而且在許多方面中國的資源條件(特別是在總量規模和品種的豐富性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從人均的角度考慮主要依賴自然資源來推動城市的長期增長并不是中國城鎮化的可行道路。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依靠大量消費能源,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也使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接近了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約束邊界。
二、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與困境
(一)大城市中心地位不斷加強,資源環境壓力愈加突出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我國的特大城市、省會級城市規模不斷擴張,人口持續聚集。根據對來自河南省不同地區農民工的994份隨機調查問卷顯示(見圖2),即便是經濟基礎相對較差的農民工也對特大城市(首都等)、區域中心城市(省會等)有強烈的遷入欲望,來自中小城鎮的城市居民更是對大城市偏愛有加。由于該種遷移偏好的盛行,導致我國中心城市規模在近幾年框架不斷拉大,人口數量激增,最終導致環境惡化,交通擁擠,城市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在城市結構設計上不斷增加的環狀結構進一步加劇了城市治理的難度和環境惡化的速度。
圖2 河南農民工遷入城鎮意愿隨機調查情況
(二)城市運營粗放與低效率十分常見
正如低效率的投資支撐我國經濟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一樣,在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缺乏規劃或者沒有規劃的城市擴張十分常見。部分城市的擴張完全以私人部門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導向,忽略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為以后的城市運營留下很多病根。
在我國,不僅存在城鄉的二元結構,城市內部也普遍存在二元結構。一座城市現代化的區域附近,可能就存在臟亂差的城中村,或者現代小區的混亂管理。城市內部的不和諧也并不鮮見。有的區域郁郁蔥蔥,有的區域找一棵樹就很困難。現代節能技術、環保技術在城市的不同區域應用情況差距也十分巨大。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在城市的管理中往往采取了比較省事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如此一來,城市的資源環境壓力進一步增加。
(三)有待商榷的城鎮建設用地政策
我國現在采取的是對城市建設用地嚴管嚴控,盡量少占少用的策略以此期望保持更多的土地資源。但是,筆者通過對部分地區的調研發現,我們的這種策略不但沒有節約土地,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土地浪費。我們可以選擇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為調研對象,他們大多從有工作能力以來多數時間在城市務工,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這些資金最終流向了土地豐富的農村,在那里他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建設數百平米的大房子,占用土地數量自然也十分驚人。
由于城市建設土地的短缺,導致城市住房的短缺,短缺進而導致價格快速上漲。再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本應在城市購房的人們被迫把資金帶到了農村,同時也把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帶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因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城市建設的集約和農村建設的粗放。
三、基于資源環境約束的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選擇
(一)大力發展帶狀城市體,摒棄傳統的環狀擴張
無論從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還是從筆者調研的情況來看,未來幾十年我國人口仍然會持續不斷地向大中城市聚集,即便國家鼓勵中小城鎮的發展,短期也無法改變來自微觀個體對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向往。基于此,我們除了加快均衡大中小城市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思考如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