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志
摘 要:對現有大學行政文化研究進行相關述評,旨在解析大學行政文化的概念內涵,分析其影響因素和定型后的功能實現,解釋其對高校行政實踐活動的重要影響,為研究高校行政管理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關鍵詞:大學;行政文化;行政管理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255-02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知識范疇。廣義的文化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綜合,體現了人類對整個世界的整體認識,是“人類的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1]。狹義的文化則更注重精神層面,認為文化是“由一定社會群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構成的”[2]。但是無論如何,文化的形成都非自然生成,而是經過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人為演化過程。因此,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和獨立性,不僅可發展為群體性的公有精神性格,也可以對社會生活的具體實踐進行二次作用。
一、大學行政文化的概念內涵
根據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文化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場”發揮彌散效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的內心世界和實踐活動中。就高校這一行政實踐環境而言,其行政文化體系的建構與實踐都要比一般公共行政文化復雜得多。隨著近十年來大學發展的規模擴大、速度加快、競爭加劇,高校的日常行政管理要求也越發提高,行政實踐活動也因此變得豐富活躍。高校行政實踐的三大主體,即教師、學生和專職行政人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職責,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其中,專職行政人員群體的工作更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也是大學行政文化的主要實踐和執行者。與其他公共機構的行政人員相比,高校專職行政人員在高校組織機構中的活動范圍相對狹小,而與教師相比,他們的工作范圍限制更大,因此,也更具有穩定性,更加容易影響大學行政文化體系的建構與實踐。在研究大學行政文化時,這一群體的思想精神領域必須被視為重點研究對象。
二、大學行政文化的內容構成
通常來說,行政文化主要可以分為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等從基礎到高層的三個層次[3]。這就是大學行政文化的主要內容構成。
(一)行政心理
行政心理即是“行政實踐活動中知覺、情感態度和個性的總和,及其對行政關系和行政活動的自發的感性反映形式”[1]。作為內外部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行政心理的發展變化取決于內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有如群體內部不同心理層次的差異、實踐者心理特征等,也包括社會環境、具體行政實踐活動的內在特質以及同行評價[3]。
(二)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作為“人們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3],帶有明顯的行業特點,而高校環境又因為職業的特殊性加入了很多師德成分。雖然行政道德是一種較為寬松的規范性約束,但是對具體行政實踐活動有著影響甚大的調節功能,行政道德對行政人員存在潛功能性的影響作用。
(三)行政精神
“行政精神是行政意識發展水平及其積極成果的體現和概括”[3],是行政活動的靈魂所在,激發了行政組織的內在動力。作為大學行政文化的集中體現,大學行政精神具有激勵作用、規范作用、保障作用[4]。行政組織機構和具體行政人員的實踐活動對行政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對大學行政文化的形成、變化和發展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關系。
(四)大學行政文化的獨特性和外在聯系
作為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大學行政文化有著堅定的高校實踐活動作為前提和客觀基礎,但同時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形勢的影響,因此,與社會文化和公共行政文化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自從提出服務型大學這一概念以來,不同的大學就開始有了不同的定位和發展道路,因此,雖然大學行政文化具有服務性的共同特點,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又是千差萬別。這些就是大學行政文化與社會文化和公共行政文化之間的區別,也是大學行政文化自身的內在特質表現。
三、大學行政文化的影響因素和功能實現
由于計劃經濟時期中央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中國的大學行政文化普遍帶有集權型行政文化的鮮明特征,但是近年來服務型大學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服務型行政理念也逐步為大眾認同。
(一)影響大學行政文化的主要因素
1.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形式輕效率、重人治輕法治、重權威輕民主、重集權輕分權、重經驗輕制度”[5]的特性,其中的封閉性、保守性和排異性與現代大學的治學理念格格不入,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行政文化的發展。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也十分關注底層意見,有利于大學行政文化朝“人”的方向快速發展。所以,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是建設中國特色大學行政文化,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2.公共行政文化
公共行政文化對大學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體系內部的行政機關組織機構,二是高等教育體系外部公共行政文化的衍射作用[6]。隨著大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大學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職能會不斷加強,區域性的公共行政文化通過具體事務的滲透不斷對大學行政文化的形成發展進行間接性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合作和交往的過程中把公共行政文化中的積極面轉化為構建大學行政文化動力將是一大關鍵。
3.高校自身發展和歷史傳統
高校自身的發展和歷史傳統為大學行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文化背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行政實踐活動的具體進行。在考慮高校發展和歷史傳統對構建大學行政文化有哪些具體影響時,既要考慮到學校的體制規制,也要考慮到學校的地域歷史,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協調大學行政文化中現存的各種成分,促進新的發展因素的生成,從而推動大學行政文化的不斷進步。
4.行政人員自身因素
無論影響大學行政文化的是什么,作為大學行政文化的實際締造者,行政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都會對行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最直接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時代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以及行政人員對各種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選擇性吸收,都會對大學行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和改變,其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行政人員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認知水平。
(二)高校行政文化的功能實現
作為一種柔性管理方式,大學行政文化潛移默化地調動著所有行政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其責任感和榮譽感,確保高校行政機構組織目標的順利完成。其中蘊涵的核心價值觀對行政人員形成“行政人格”有著重要影響,使行政精神內化到每一個行政人員的個體道德精神之中[2]。同時,在大學這一特殊社會組織的文化背景下,行政文化也會特別突出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影響。所以,大學行政文化的建構過程時刻不能脫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宗旨,否則高校特質必將不復存在。
四、關于加強大學行政文化建設的具體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相關要求,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正在著力實現“兩個戰略性轉變”,因此,在未來的高校行政實踐活動中,不斷強化戰略思路,走轉型創新發展之路,必將成為大學行政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從集權型轉向參與型
“所謂參與型行政文化,即不僅行政活動是以行政主客體的積極參與而非消極應付為特征,而且行政客體對主體的行為內容及方式也會積極施加自己的影響”[7]。參與型行政文化注重調動主體積極性,宜于激發被管理者的潛能,減少管理方與被管理方的阻抗心理。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正在逐步將高校還原為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進行“去行政化”的戰略改革。因此,參與型行政文化必將能夠在推動高校發展和滿足學術需求之間獲取到最大的平衡空間。
(二)從管理型轉向服務型
服務型行政文化來源于西方國家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所提出的“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其基本內容和核心為“管理就是服務”。高校行政工作的本職任務就是為學生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服務,盡最大可能滿足其發展的必須需求。服務型的大學行政文化能夠正視高校行政組織機構在高校日常行政和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地位,明晰高校行政工作的合法宗旨,才能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服務,促進高校各項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校運轉,推動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科研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基本職能。
(三)從人治型轉向法治型
伴隨著國家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個體國民的法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學校作為一級社會組織,更是深受法治意識的深刻影響。依法治校,用法治型行政文化代替傳統的人治型行政文化,是現階段我國高校實現自身良好發展的必然選擇。法治型的大學行政文化不僅有利于逐步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也可以使以黨委為代表的政治權力、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權力和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權力三者之間達到平衡,確保高校的工作計劃良好執行,在行政管理上變得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和民主化。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行政文化的建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而建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學行政文化體系也是我國各高校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 蔡林惠.行政文化的特質和要素分析[J].理論探討,2003,(4).
[2] 曹芳,陳建斌.行政文化視野中的行政人格塑造[J].行政與法,2005,(10).
[3] 夏書章.行政管理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4] 李尚群.組織文化與大學精神研究述評[J].教育評論,2005,(5).
[5] 侯雷.對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揚棄與創新[J].行政與法,2005,(12).
[6] 程萬壽.行政文化的特性、分類與功能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3,(2).
[7] 朱靈標.淺談我國行政文化的特點及創新[J].集團經濟研究,2007,(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