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婷 李培江 葉虹
【摘 要】本文從分析目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探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確立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及內容,通過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角色分配、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完成《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轉型,從而提升該課程的品質教學,提高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關鍵詞】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改革思路;評價體系
0 引言
什么樣的課堂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什么樣的課堂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通過“課堂轉型”有效舉措盡可能的改變當前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迫在眉睫。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當前高等教育必須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針對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圍繞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評價方式為主線,才能達到全面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
1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背景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是我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與眾多學科相互交叉。傳感器技術作為系統信息獲取的感官,是一切科學研究和生產過程中信息的獲取的主要手段,將各種信號轉變為容易傳輸和處理的電信號。該課程在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特別是在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技術模塊教學中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傳感器技術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的一部分,傳感器已經在我國工業部門普及應用,我國各個工業生產及科研部門急需具有扎實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安裝、調試,各類儀表的和設計傳感器能力和的,工作踏實肯干的創新型人才。但是,用人企業發現我們學生一般具備良好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理論知識,薄弱的生產、實踐及科研能力。所以,目前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其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課堂教學理念落后,缺乏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理念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在課堂教學方面往往比較注重理論知識傳授,沿襲著教師“講授+板書”式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注意對課程中各類傳感器的機理、結構、測量電路等理論的講細、講透、讓學生聽懂,而不注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以“教”定“教”,以“案”定“教”,將教師作為課堂中心,教師主導教學過程,以教為主,教學成為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灌輸教案知識,學生處于消極被動地位,教學理念落后。
1.2 課堂教學方法單一,使得理論與工程實際脫節
由于課堂教學的方法單一,導致課堂上師生交流和溝通、啟發與研討的缺乏,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不能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沒有設計相應的一個工程環境, 很難鍛煉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實際工程應用能力。以至出現“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現象,導致畢業生就業后,用人企業只得對畢業生,進行一年左右的工程實踐能力培訓。
1.3 課程評價體系落后,缺乏以工程應用能力考核為核心的質量評價體系
目前,課程評價標準,重點在評教師“教”的是否規范,不看教師“帶”的過程和效果。對于學生,重點在于課本的理論知識,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的評價。
綜上所述,《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不少與教學改革目標背道而馳的現象與問題,其培養的學生缺乏企業所急需的工程實踐及創新能力,可見課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理念
本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從分析目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結合傳感器技術教學實踐,通過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角色分配、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完成我院《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轉型,提升該課程的品質教學,依據學生的學情確定《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尊重學生,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使學生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學生通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與分享,提高創新意識,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
3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目標及內容
該課堂教學改革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教學經驗,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高素質”的、從事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工程等應用領域的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維護和技術支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完成《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轉型,使課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工程方面,生產運作系統的設計、運行和維護或實際工程問題解決的能力。
本課堂教學改革依托衢州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的自動化和電氣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展開,面向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強調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探索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法,使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試驗課程相互緊扣,改革目前的授課模式及教學組織形式,著重改革該課程評價方式。課堂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4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改革具體實施方案
4.1 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方案改革
課程采用以項目為載體的研究型教學形式,采用以人為本(前提),先學后教(基礎),少教多學(策略),導學精進(過程),因材施教(結果)的教學理念思路。
以人為本(前提):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學生,以生為本,以人為本;先學后教(基礎):突出學生責任感與自主性,以預學習為特征,定好教與學的起點;少教多學(策略):針對性精講與點撥互動結合,提高學生“想了沒有,聽了沒有,做了沒有,做出來也能說出來”的質量;導學精進(過程):以教師恰當、適宜的指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等;因材施教(結果):突出群體更體現針對每個學生的有效措施,與每位學生的經驗相貼合等。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如圖2所示。
圖1 傳感器課堂教學體系
圖2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
4.2 采用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創新的方案改革
實施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以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以項目為導向,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均圍繞一個整體的課堂模塊化教學,將傳感器課程項目化;其主要的模塊如圖3所示。課堂上實施任務驅動,安排具體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來進行元器件選擇和電路的設計與制作;進行角色分配法,在同一個項目任務中,指導學生合理分配工作任務,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讓好生帶差生,形成生帶生的模式;課堂現場教學,根據模擬生產現場,或實際的生產企業真實的情景進行教學;引入案例教學,以工學結合企業的典型產品作為實例來進行剖析教學。
加大課堂中實踐教學比重,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體現“做中學,做中研,研中創”的理念。當完成所有課程模塊后,通過綜合項目設計環節,將各課程模塊實驗內容加以整合,每個學生可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傳感器系統。課堂教學的模塊結構如圖3所示,實踐能力培養結構如圖4所示。
圖3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模塊
圖4 實踐能力培養結構
4.3 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方案:建立以工程應用能力考核為核心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
學生質量評價實行多元化考核模式,采取過程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在實施教學任務過程中進行,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自查、教師評價,按平時的考勤、學習態度、聽課情況、實踐能力、項目完成情況等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考核即期末考試。一改以往的“教師一次性”評價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互評,再結合老師評價一起確定學生的最終評定成績。各部分所占比例如圖5所示:
圖5 多元化考核模式圖
5 結語
本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從分析目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結合傳感器技術教學實踐,通過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角色分配、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完成我院《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轉型,提升該課程的品質教學,依據學生的學情確定《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尊重學生,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使學生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學生通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與分享,提高創新意識,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活躍程度,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都說明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可行。
[責任編輯:丁艷]
以人為本(前提):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學生,以生為本,以人為本;先學后教(基礎):突出學生責任感與自主性,以預學習為特征,定好教與學的起點;少教多學(策略):針對性精講與點撥互動結合,提高學生“想了沒有,聽了沒有,做了沒有,做出來也能說出來”的質量;導學精進(過程):以教師恰當、適宜的指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等;因材施教(結果):突出群體更體現針對每個學生的有效措施,與每位學生的經驗相貼合等。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如圖2所示。
圖1 傳感器課堂教學體系
圖2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
4.2 采用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創新的方案改革
實施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以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以項目為導向,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均圍繞一個整體的課堂模塊化教學,將傳感器課程項目化;其主要的模塊如圖3所示。課堂上實施任務驅動,安排具體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來進行元器件選擇和電路的設計與制作;進行角色分配法,在同一個項目任務中,指導學生合理分配工作任務,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讓好生帶差生,形成生帶生的模式;課堂現場教學,根據模擬生產現場,或實際的生產企業真實的情景進行教學;引入案例教學,以工學結合企業的典型產品作為實例來進行剖析教學。
加大課堂中實踐教學比重,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體現“做中學,做中研,研中創”的理念。當完成所有課程模塊后,通過綜合項目設計環節,將各課程模塊實驗內容加以整合,每個學生可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傳感器系統。課堂教學的模塊結構如圖3所示,實踐能力培養結構如圖4所示。
圖3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模塊
圖4 實踐能力培養結構
4.3 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方案:建立以工程應用能力考核為核心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
學生質量評價實行多元化考核模式,采取過程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在實施教學任務過程中進行,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自查、教師評價,按平時的考勤、學習態度、聽課情況、實踐能力、項目完成情況等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考核即期末考試。一改以往的“教師一次性”評價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互評,再結合老師評價一起確定學生的最終評定成績。各部分所占比例如圖5所示:
圖5 多元化考核模式圖
5 結語
本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從分析目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結合傳感器技術教學實踐,通過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角色分配、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完成我院《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轉型,提升該課程的品質教學,依據學生的學情確定《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尊重學生,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使學生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學生通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與分享,提高創新意識,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活躍程度,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都說明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可行。
[責任編輯:丁艷]
以人為本(前提):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學生,以生為本,以人為本;先學后教(基礎):突出學生責任感與自主性,以預學習為特征,定好教與學的起點;少教多學(策略):針對性精講與點撥互動結合,提高學生“想了沒有,聽了沒有,做了沒有,做出來也能說出來”的質量;導學精進(過程):以教師恰當、適宜的指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養成、能力的提高、思維的發展等;因材施教(結果):突出群體更體現針對每個學生的有效措施,與每位學生的經驗相貼合等。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如圖2所示。
圖1 傳感器課堂教學體系
圖2 以“學”定“教”的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樣式
4.2 采用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創新的方案改革
實施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以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多種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以項目為導向,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均圍繞一個整體的課堂模塊化教學,將傳感器課程項目化;其主要的模塊如圖3所示。課堂上實施任務驅動,安排具體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來進行元器件選擇和電路的設計與制作;進行角色分配法,在同一個項目任務中,指導學生合理分配工作任務,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讓好生帶差生,形成生帶生的模式;課堂現場教學,根據模擬生產現場,或實際的生產企業真實的情景進行教學;引入案例教學,以工學結合企業的典型產品作為實例來進行剖析教學。
加大課堂中實踐教學比重,導向工程應用能力培養,體現“做中學,做中研,研中創”的理念。當完成所有課程模塊后,通過綜合項目設計環節,將各課程模塊實驗內容加以整合,每個學生可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傳感器系統。課堂教學的模塊結構如圖3所示,實踐能力培養結構如圖4所示。
圖3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模塊
圖4 實踐能力培養結構
4.3 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方案:建立以工程應用能力考核為核心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
學生質量評價實行多元化考核模式,采取過程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在實施教學任務過程中進行,每個任務完成后學生自查、教師評價,按平時的考勤、學習態度、聽課情況、實踐能力、項目完成情況等評價;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考核即期末考試。一改以往的“教師一次性”評價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互評,再結合老師評價一起確定學生的最終評定成績。各部分所占比例如圖5所示:
圖5 多元化考核模式圖
5 結語
本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從分析目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結合傳感器技術教學實踐,通過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角色分配、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完成我院《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轉型,提升該課程的品質教學,依據學生的學情確定《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教學起點、方法和策略,尊重學生,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使學生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讓學生通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與分享,提高創新意識,提高獨立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活躍程度,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都說明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可行。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