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友
摘要: 中醫呼吸疾病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應用中醫藥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能夠取得很好的療效,然而中醫學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研究不夠完善,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醫研究缺乏可靠性,沒有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優勢。本文主要從中醫診斷、辯證分型標準、科研設計方法及療效評價指標四個角度對特發性肺纖維化進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特發性肺纖維化; 肺痿; 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83-01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發病原因不明確,指的是以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疾病,肺纖維化、肺泡單位結構紊亂及彌漫性肺泡炎是該疾病的主要表現,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干咳等癥狀,還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消瘦、關節疼痛、胸痛、發熱等現象[1]。近年來,隨著中醫學肺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肺病的藥物研制、診療方法、癥候分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完善,然而特發性肺纖維化在中醫癥候分類標準、診斷和療效評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使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應用到臨床治療過程中。
1 證型分類及標準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在中醫學中沒有相應的病名,醫學領域中普遍將該疾病的病機變化和臨床表現作為癥型分類的標準,主要包括肺脹、咳嗽、肺痿、喘證、氣短、痰飲及肺痹等。現代醫學專家把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中醫病名診斷依據視為肺痿和肺痹,但由于該疾病尚未有明確的診斷標準,研究方法的不同導致診斷標準有很大的差異,醫學古書籍中眾多專家學者都僅依靠各自的診療經驗對患者進行分型和治療,很難進行最后的療效評定。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中將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作為一種肺系統疾病進行診斷和分型,主要包括陰陽俱損證、燥熱傷肺證、肺腎兩虛、氣滯血瘀證、肺陰虧損證、肺氣虛寒證及痰濁阻肺證7種癥型。《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疾病部分》通過辯證治療的方式主要針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中的肺痿進行了研究,西醫間質性肺疾病中出現肺痿的頻幾率較高,將癥型主要歸為腎虛血瘀證、上熱下寒證、虛寒證及虛熱證四大類[2]。
2 診斷標準
從西醫診療的角度來看,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診斷難度較大,主要分為病因未明和病因明確兩種。其中間質性肺炎(IIP)、肺泡蛋白沉積癥、肺血管炎和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疾病都屬于病因未明的范圍,而已經明確的病因主要包括藥物影響,真菌、病毒和細菌等感染,放射性損傷,二氧化硫和煙塵等氣體影響,棉塵和霉草塵等有機粉塵,煤塵和石棉等無機粉塵。醫學研究中將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歸為間質性肺疾病中的一種,認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病理學特點是普通型間質性肺炎。根據2008年頒布的《間質性肺疾病指南》中描述,確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依據是通過高分辨率CT獲得的普通型間質性肺炎影像學或外科手術活檢取得普通型間質性肺炎組織學類型,還要求患者必須具有特異性的明顯臨床癥狀。此外在接受經支氣管鏡活檢或淋巴細胞在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并無增多現象,不存在其他疾病的診斷依據,也可診斷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3]。
在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實際診斷過程中,將組織病理學、放射學及臨床學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相互補充,共同應用于臨床診斷。然而針對我國目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中醫研究水平有限,存在缺乏專業的病理學醫師就影像學醫師,醫院胸肺活檢規模不大等問題,導致各種疾病的治療效果各不相同。所以要想做到明確診斷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就要確定診斷疾病的標準,避免同其他疾病混淆,這就使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中醫診斷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3 科研設計方法
臨床研究中缺乏對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纖維化型及間質性肺病急性發作治療的對比研究,所以導致循證醫學證據不足,影響臨床治療效果,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發現華法林、匹非尼同等藥物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還未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臨床研究表明盲目的應用糖皮質激素不僅起不到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疾病的效果,還會增大患者的病死率,只有在出現隱源性纖維化肺泡炎情況下才能發揮藥物的作用。所以臨床治療中一定要慎用[4]。
目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治療方法缺乏特異性,通常采用綜合性治療方式進行干預,要在眾多專家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根據當前最佳的研究成果,選取合理的藥物和措施,制定綜合性的設計方案。此外,在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時一定要先對不同疾病的特點進行研究,根據不同疾病的特征選取合理的研究方法。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并非臨床常見疾病,要結合該疾病的研究目的、條件設定科研方案。
4 療效評定指標
通過中醫藥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咳痰、咳嗽等癥狀,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大縮短了治療期限,具有很好的療效。然而在療效評價方面還有一些問題有待完善,導致研究成果缺乏可靠性,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中沒有充分發揮優勢。中醫藥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怎樣客觀、合理、科學的進行評療效價。
目前中醫藥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采用的療效評價標準僅局限于血液流、影像學、體征、肺功能等方面的變化,一些研究采用國家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對肺病的評判標準進行研究,大致上分為無效、好轉和治愈,還有很多研究中自行擬定療效評價標準[5]。然而不足之處是評價的標準重復性和可操作性都較差,沒有明確進行規范,還缺乏對患者肺纖維化指標的描述。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選取合適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明確診斷、分型,規范療效評價標準,保證研究成果更加可靠、實用,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姜良鐸,張曉梅,肖培新,等.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病因病機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11)
[2] 左翠云,劉超.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綜合診斷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04)
[3] 張紓難,孫瑞華,韓春生,等.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生存質量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04)
[4] 劉煒,張剛,張興會.中醫藥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實驗研究及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 2011(13)
[5] 王文,魏凱峰.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醫分期分型治療[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