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虹
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創新思維;發散思維
1 激發求知欲,引發學生的思維
隨著年齡的增加,有意注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其保持較長的時間,就能提高學生積極思維的參與度。因此,課堂上應努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引發思維。演示可以由靜變動,能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起到直觀的效果;操作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恰當運用直觀操作,師生互動,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如教學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讓學生先畫一個角后,我讓學生思考:怎樣比較所畫的角的大小。讓學生四人一組操作、討論,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學生找到了方法,而后讓個別學生上臺在投影上演示,把畫的角用重疊的方法進行比較,既提高了興趣,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好奇心是對所發生的新奇事物感到驚奇,引發疑問,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它也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點燃思維的火花。如,教學“圓的認識”中,學生對車輪是圓形而不是正方形覺得好奇,想弄個明白,如果教師隨便介紹一下,便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我在教學中,讓他們通過動手、操作、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認識到車輪的軸長則是圓心到圓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即半徑相等,這樣,才能使車子平穩行走。這樣,學生既理解了知識,又順應了內心的需求。
2 精心設計,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課堂練習中要努力創造活躍學生思維的條件。因為材料是訓練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能引起學生去思考,所以在練習中要給學生創造靈活解題的情境,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正確的思維方向,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感性經驗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學會分析和綜合,從而達到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比較簡單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例如:五年級學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來又轉來幾名學生,這樣女生占總數的15/31,問轉來幾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數這方面想,在小學知識范圍內就很難解決。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如果換一個角度從男生人數這方面想,男生人數沒有變,原來占總數的8/15,后來因來了幾名女生,男生人數就占16/31,這樣學生對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3 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性教學就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參與實踐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操作、比較、思索,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體會到“怎樣想”和“為什么這樣想”,進而內化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主動探索,從而充分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學生創新意識。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四人一組,準備一張大紙片、尺子、剪刀,做好長方體后,算一算這個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這里的學具紙片成為學生探索、發現的工具,很多同學都能根據長方體的特征,自己動手,按要求做出長方體,并計算出了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老師再講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同學們又很快歸納出了好幾種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這樣,學生不但學得積極主動,而且問題研究得很深入,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數學,在思考中學會數學,在主動探索中學會數學,也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4 擺脫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研究表明:無意識的思維活動之所以能產生“全新”的思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這種思維活動不受任何有意識思維所具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從而就可最為自由地去作出各種可能的組合。可見,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直覺能力,必須開拓學生的思想,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把思想集中在某一解答或某一方法上。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基本途徑有兩條:第一,教師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內容。如在教學應用題時,鼓勵學生進行“一題多解”;在計算中,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在幾何圖形的求積中,找不同的解法等。第二,應適當設計開放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極具挑戰性,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如:如果動物園的門票每張10元,某校組織48名同學去公園玩,帶500元錢夠不夠?這一類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但又不能套用哪一類問題的解題規律,從而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使他們能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的羈絆和思維定勢的禁錮,增加數學直覺的能力。
總之,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小學生思維的速度、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進行培養,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良好的思維品德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