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波 趙媛 韓琳 劉霞
摘 要:按地域和操作對象、聯接方式概括出中國農業循環經濟近年來發展的模式。今后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可推廣減量化生產模式、再利用運作模式、再循環鏈接模式,提升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從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創新、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農業循環經濟制度創新等三個方面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022-04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經濟走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的道路,如何尋找一種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其必然選擇。
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農業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當前,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論上還不成熟。盡管學者們對于農業循環經濟概念的表述不一致,但是基本內涵基本相同,即農業循環經濟是把循環經濟理念運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系統中,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資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其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生態化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農業、精確化農業、循環化農業。
中國各地在實際生產中,發展了各式各樣的農業循環經濟方式,總結起來可概括如下:
首先,按地域進行模式劃分。一是在南方以基塘復合模式為代表的種養殖業的復合系統。包括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桑基塘系統、蔗基塘系統、果基魚塘系統和南方水網地區的稻鴨魚系統。二是中西部地區以沼氣為紐帶系統模式。包括北方寒帶地區的由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組合的四位一體的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系統模式。西北貧水地區以沼氣池、果園、暖圈、蓄水窖和看營房組合的貧水地區“五配套”系統模式。以及普遍適用的林、草結合的“豬—沼—果”系統模式。三是以農區農業產業化模式形成的“市場+公司+科技園+基地+農戶”的系統模式。
其次,按照操作對象和聯接方式進行模式劃分。一是農林復合型模式。該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與栽培作物和動物,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術系統的綜合。二是農牧漁綜合種養型模式。該模式將相應的人工養殖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有機地匹配組合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的減耗型食物鏈生產工藝體系。三是以沼氣為紐帶資源利用型模式。主要有“沼氣池—豬舍—魚塘”、“沼氣池—牛舍—果園”、“沼氣池—禽舍—日光溫室”等“三結合”模式。還有“沼氣池—豬禽舍—廁所—日光溫室”或“沼氣池—果園—魚塘—大田種植”等“四結合”模式。四是農業生態恢復型模式。該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復與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綜合整治、土地復墾等。五是農村庭院型模式。該模式是把種植、養殖、加工、住宅建筑、園林化等多業的有機結合上,形成不同循環型的村鎮庭院生態系統。六是畜禽糞便利用型模式。該模式將畜禽糞便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變成資源化,在種植、養殖等之間進行循環利用。七是農作物秸稈利用型模式。該模式是實現秸稈資源化,消解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
中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今后應在各地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循環經濟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可概況為減量化生產模式、再利用運作模式、再循環鏈接模式。
(一)減量化生產模式
減量化是指為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而在農業生產全程乃至農產品生命周期(如從田頭到餐桌)中減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農用能源和其他化工類農用資料,或使用新型生產資料和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中國以推進“五節”高效農業為重點發展農業減量化生產形式。
1.農業節水。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和旱作農業技術,完善建設以節水為重點的大型灌區工程,構建旱作區資源優化與可持續發展的旱作區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平原地區,在平原地區和山前平原水資源緊缺地區,加快新建灌區節水工程;對原有灌區加快節水灌溉設施配套改造。丘陵山區,在旱作農業區,大力發展旱糧生產,發展鮮食型旱糧作物,實現“水田旱種”、“旱糧下山”。依托農技部門建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集雨灌溉農業節水技術,選擇適宜地區支持建設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輸水管(溝)和蓄雨水、深耕蓄水墑等農業蓄雨利用技術。
2.農業節地。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加強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加強標準農田管理。推進耕地地力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和低產田改造,以“沃土工程”建設為載體,推動耕地綜合培肥改良。加強標準農田地力培肥改良,制止耕地常年拋荒。推進標準農田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標準農田質量檔案和數據庫,啟動標準農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以中西部區域為重點實土地整理工程;以中國大型農業生產基地為重點改造中低產田;加強標準農田耕地地力調查,按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對標準農田進行分等定級,提出相應的培肥改良和利用保護措施。建立省級標準農田培肥改良綜合示范區。
3.農業節肥。全面實施“肥藥減量增效工程”,抓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省、市、縣土肥化驗測試體系,全面普及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總量。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大力提倡增積增施有機肥,推廣配方肥、專用肥、摻混肥等,推進全國優質有機肥應用。以南方為重點推廣水肥耦合一體化施肥技術。
4.農業節藥。大力推廣節約型施藥技術,推廣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噴霧技術,全面淘汰老式施藥機械。加快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的應用。大大提高合理施用農藥的農田比例。強化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擴大生物農藥、有機農藥的使用面積,推廣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建成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區。建立一批農藥減量增效控污示范區。建設農作物生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endprint
5.農業節能。加快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積極推廣節能增效農機設備、技術,加快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加快省工節本農機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機應用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廣農機節油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節能增效農機技術應用。
(二)再利用運作模式
再使用是指資源或產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中國以推進“三種”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發展農業再利用運作模式。
1.推進畜禽糞便沼氣化肥料化。探索“區域大循環、村莊中循環、農戶小循環”模式。一是區域大循環模式。在畜禽養殖集中區和大型養殖基地,加大力度推進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加強區域協調,探索沼氣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氣規模化利用難題,擴大沼氣應用用途和范圍,實現沼氣的工業化應用,實現“養殖基地集中制沼氣,沼氣供應加工業作為清潔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效益農田”的鎮域范圍內的大循環格局。二是村莊中循環模式。在村莊養殖小區,以大中型沼氣建設為重點,在村莊開展集約化沼氣工程,建設大中型沼氣站,實現“養殖基地集中制沼氣,沼氣供應農戶,沼渣、沼液效益農田”的村莊中循環。推進以村莊為單位的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提升處理水平,改變中國畜禽糞便處理層次低、資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現狀。三是農戶小循環模式。推廣“農戶自建小沼氣池,沼氣用于農戶,沼渣、沼液用于農田”的農戶小循環。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生態綜合利用技術,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有機組合,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發展“一池三改”、“四位一體”和“畜—沼—果林菜”循環鏈,形成“小康示范田園型”基本模式,建立家庭廁所—家庭養殖—莊稼秸稈—沼氣—農用有機肥—農作物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
促進畜禽糞便制有機肥。支持養殖基地和小區建設有機肥廠,使畜禽糞便達到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糞便生產生物有機肥、三維生物有機肥等新型綠色高效復合肥。
2.推廣秸稈“四化”模式。一是秸稈肥料化模式,推廣秸稈快速腐熟還田、機械化直接還田。鼓勵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粉碎還田機械化,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二是秸桿飼料化模式,針對中國建設畜產品生產大省的需要,鼓勵養殖場(戶)和飼料生產企業利用秸稈生產優質飼料,大力發展秸稈青貯氨化,形成“種植—秸稈—養殖—糞便—還田—種植”的循環模式,實現循環經濟和能流、物流的大循環。三是秸稈原料化模式,鼓勵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以秸稈為原料的非木紙漿,引導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餐具等產品生產。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產業,形成“種植—秸稈—食用菌—菌渣—還田—種植”的循環模式。積極發展秸稈編織業。四是秸稈能源化模式,支持相關企業建設秸稈發電廠,鼓勵支持企業和個人開發使用秸稈壓塊技術,為秸稈氣化、秸稈發電提供服務。發展秸稈沼氣,適宜建設秸稈發電機組。推進秸稈氣化示范點建設,推廣秸稈炭化技術,發展以鎮為中心的秸稈碳化基地。同時,要加快建設秸稈收集體系,建立企業為龍頭,農戶參與,縣、鄉(鎮)人民政府監管,市場化推進的秸稈收集和物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建設必要的秸稈儲存基地;鼓勵發展農作物聯合收獲、粉碎還田、撿拾打捆、貯存運輸全程機械化。
3.支持林業剩余物材料化。以豫西地區為重點,鼓勵和支持林業生產者和相關企業采用木材節約和代用技術,開展林業廢棄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綜合利用,發展板材加工等較高水平的資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對于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樹、秸稈和栓皮等林業剩余物,生產板材,板材加工產業鏈條繼續延伸形成成品地板、板式家具等,構建“林業剩余物—板材—裝飾材料、板式家俱”循環型產業鏈。
(三)再循環鏈接模式
再循環是指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循環利用和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一類是農畜產品在儲存或運輸過程中質量發生變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費,可經過分類處理改變用途。另一類是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將農畜產品加工成環保農牧業生產資料。中國推進多種方式的再循環鏈接模式。
1.循環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園區建設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農業園區循環經濟模式是以園區作為一個系統,在園區建設初期,綜合規劃園區內熱電能源的梯級利用系統,通過嚴格篩選進園項目,把各類農業生產及加工企業聚集到園區。同時聚集上下游企業實現生產企業梯級鏈接,在縱向拉長產業鏈的同時橫向耦合相關產業,使企業之間產品能配套、廢物能循環,形成企業間共生發展模式。以循環農業園區為方向的整體農業循環模式包括以下四種類型:糧食主產區,發展“生態種、養區+生態工業區+生態居住區”模式;特色產業基地,發展“生態種、養區+生態工業區+生態旅游區”模式;農牧交錯區,發展“生態種、養區+生態工業區+生態保護區”模式;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生態種、養區+生態工業區+生態居住區+生態旅游區”模式。
2.特色牲畜養殖集中區模式。在平原地區,推廣具有地域特色的牲畜養殖集中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生產要素為基本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業種養殖和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定區域內,實現產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園區的閉路循環。圍繞秸稈資源大力發展牲畜養殖、圍繞牲畜糞便大力推進沼氣建設、圍繞種養植業廢棄物開展食用菌栽培、圍繞牲畜養殖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圍繞養殖業需求大力發展生態牧草種植,在養殖集中區域內構建“秸稈—養殖—糞便—沼氣—種植(牧草)—養殖”、“秸稈—養殖—糞便—食用菌—種植—養殖”、“養殖—加工—廢棄物資源化”等循環經濟鏈條。基本實現經濟效益突出、資源生產率高、廢棄物資源化率高、“三廢”趨向零排放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農業龍頭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農業龍頭企業循環經濟模式是把企業作為一個循環系統,在企業內實現生態循環。龍頭企業的資源包括水、電、暖、生產用原材料等;中間產品為農產品加工產品;廢棄物包括生活垃圾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液、氣等廢棄物。本文以畜禽養殖龍頭企業為典型進行循環經濟模式設計。設計思路是:以沼氣池為核心,規模畜禽養殖產生大量畜禽糞便,通過沼氣池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產生沼氣用于發電,部分電供企業內使用,部分電可以向周圍住戶及企業銷售。沼氣也可以罐裝儲存,向居民銷售液化氣用于炊事。另外,沼氣池發酵產生的CO2、CH4通過申請CDM項目可以向發達國家銷售減排指標沼氣池產生的沼渣、沼液通過技術處理,生成綠色肥料,部分用于企業承包的農田,生產畜禽所需飼料部分向其他企業或農戶銷售。endprint
4.生態觀光型農業園區模式。在城市近郊區,發展具有生態農業特色,具有農業觀光功能的生態觀光型農業園區。實行農牧和旅游結合,充分利用園地等;以園區為單位,把種植、養殖、漁業、沼氣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糞—沼(菌)—糧、果、菜”、“糞、秸稈—雙孢菇—有機肥”、“糞—沼(菌)—魚”、“草—鵝—肥料—果、菜”、“糞—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城市休閑和觀光農業。
三、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創新
首先,要制訂一部有針對性的、內容科學詳細的《農業循環經濟法》,以此作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總依據。在這部法律中,應明確各級政府、消費者、農戶在發展中國的農業循環經濟方面具有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眾管理范疇,建立循環度、科技支撐和示范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并建立各層次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等。
其次,結合中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抓緊制訂各類相關專業法律法規,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條例》、《綠色農業生產管理辦法》《清潔生產審核辦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等。
最后,要加大對于已經制定和即將制定的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要通過廣泛宣傳,使有關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深入人心,為民眾所熟知。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違反有關法規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查處。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增強民眾守法的自覺性,保證中國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
首先,要加大農業先進科技研發力度。包括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究:先進實用的生態利用技術秸稈高效利用技術、農產品無公害安全生產技術等;再生利用技術:廢棄物再生利用技術、農用水回收技術、生活垃圾資源化技術等。要加強循環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綜合評價體系、循環農業設施和產品標準、技術規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一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廣機制,建立全社會、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體系,千方百計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要大幅度增加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為此,中國要創新農業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場化道路動員和鼓勵各方面力量加入到農業科技轉化工作中來。按照“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調動各類人員從事農業科技轉化的經濟性,特別是要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或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科技推廣中的示范和技術擴散作用。
再次,要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穩定而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必須加大農業循環經濟科技開發人才培養力度,制訂農業循環經濟科技開發人才培養規劃,力爭短時間內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農業循環經濟科技開發人才。
(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制度創新
首先,加強農業發展投融資制度創新。投入方面,要改革和調整國家財政分配結構,使之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積極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要適當安排生態農業專項資金。融資方面,要立足本地,實行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要拓展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研究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保基金,鼓勵和引導國外資金投入到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來。
其次,加強農業稅收制度創新。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減輕農民的負擔建立新型的稅收制度,保證為農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現在,全國免征農業稅工作已經完成,下一步應在加大對于農民的補貼制度上制訂新的政策,使得農民能夠更多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向達不到環境標準的農藥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企業,收取環境污染稅,即“庇古稅”。此外,還要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措施,調節和引導農業投資主體的經營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激勵約束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