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啟
摘 要: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對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制定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以便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新農村;經濟建設;改革推進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農村信用社是農業、農民、農村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支柱。農村信用社自成立以來,就在不斷的發展、改革,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對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阻礙作用。首先,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不夠充足和完善。利率是資金價格的體現,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下,利率是供求雙方共同決定的。在現實階段,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定價的主要權利在聯社手上,通過聯社對利率進行調整,制定出統一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管理方式。目前我國各地區的利率定價不夠合理,其主要由于我國各地區發展情況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各類貸款利率的上幅度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導致的。即使利率限制有所放寬,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仍直線上浮,加大了農民的壓力,從而影響新農村經濟的建設。其次,農村信用社的利率普遍偏高,增加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成本。即使我國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但由于農村信用社自身的資本就比較薄弱,并從自身的貸款需求出發,利率一浮到頂,加大了農民還貸款的壓力。另外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差距較大,使得農村信用社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使得低收益和高利率貸款之間的矛盾加劇,阻礙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最后,利率定價方式過于簡單。目前農村信用社定價方式不夠靈活,只是簡單的按照貸款對象進行固定的利率浮動。
(二)農村信用社產權影響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由于農村信用社是由鄉鎮個體、私營企業、農民等入股組成的,在農村信用社產權的確立方面不夠明確,農村信用社產權主體缺位,從而不能夠更好的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物力和財力支持。另外農村信用社中的合作制無法適應所有的農村信用社。從效率方面出發,農村信用社改革對效率的提高作用不夠明顯,甚至有的信用社出現虧損的現象,并不是所有的農村信用社都適合合作制。合作的核心是平等、自由、民主,然而我國大多數人對合作的意識和核心內容不夠了解,在實施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制約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第一,民主管理只注重形式。目前大多數的農村信用社三會組織空有虛表,在運作的過程中,職能混淆、權利無法制衡,社員代表的權利機構徒有其表。大多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決策權利掌握在農村信用社主任手里,民主管理只是流于形式。第二,嚴重的外部干預影響了新農村經濟建設。在農村信用社的運用中,省級政府的干預措施較嚴重,使得政府成為農村信用社的主要管理機構,由于政府不是專業的管理機構,缺乏管理經驗和專業的管理人才。使得無法支持新農村經濟建設。第三,由于管理形式多元化,使得管理主體錯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存在諸多弊端。另外大多政府監管者又是行業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容易出現問題。
二、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社利率定價機制。農村信用社需要靈活運用貸款利率的浮動變化,在確定利率浮動水平的時候,要考慮到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經營效益,以及當地農業發展情況和水平,科學合理的對貸款對象進行區分。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利率定價機制,根據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存款利率要通過貨幣市場利率和當地競爭需求等進行定價;貸款利率要通過農民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信用環境、資金供求情況、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確定。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是在基礎利率上加點或者乘以一個系數來確定的。其次,要加強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經濟基礎較薄弱,由于農村信用社的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較低、人員素質較低等因素影響,使得農村信用社難以扶持農村經濟建設。這就需要國家對農村信用社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適當的降低營業稅稅率,提高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只有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才能使得農村信用社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營業效益,還能夠促進新農村經濟的建設。最后,要優化貸款利率的定價方式。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利率水平、資金供求等來確定利率的浮動幅度,并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情況,在可浮動范圍內制定合理的利率。另外要根據市場進行細分,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二)運用多種方式提高農村信用社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
服務水平。第一,農村信用社要簡化貸款的手續。現今的貸款手續比較復雜,對提高農民的還款率沒有較大的作用。簡化貸款手續能夠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對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簡化貸款手續之前,要了解客戶的信用度,針對高信用度的客戶,在發放貸款時要簡化貸款手續,對支農的服務進行優化,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第二,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以便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需求。努力創新金融產品,對金融服務手段進行改進和優化。要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扶持政策,大膽創新。另外還要增加業務種類和新金融產品,例如婚嫁存款、養老存款、學生儲蓄等種類。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
(三)合理選擇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要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要確保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根據經濟發展階段性進行選擇,不能全盤否定合作制,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成立合作社能夠較好的為“三農”服務。另外,產權制度要多樣化。由于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等客觀因素影響,使得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村經濟建設情況各不相同,尤其是東西部農村發展差距較大,要根據當地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模式等進行分析,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另外,農村信用社要明確產權制度,使得產權制度形式多樣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針對較傳統的農業區,其農業基礎較薄弱,農民原有的積累少,需要政府的幫助和扶持,對這種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可以改革為政策性金融,將“三農”問題解決之后,逐漸改為股份制;在較發達的地區,農村信用社可以改變為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農村金融地位不變。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農村信用社堅持以服務“三農”為主的觀念,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
(四)完善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首先,要明確農村信用社管理的主體。發展農村經濟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都需要金融的支持,農村信用社就是連接農民和農村的橋梁,是特殊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完善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政府要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改革,發揮出資金協調能力,防止資金外流,確保本地支農資金用在農村建設上。政府幫助農村信用社管理后,需要農村信用社自行建立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負盈虧的管理體制。其次,正確定位政府在農村信用社中的管理職能。政府在管理的過程中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管理的時候,不能直接干預農村信用業務,要根據政企分開的職能進行改革和管理。
總之,農村信用社是服務農民、農業、農村的地方性的金融機構,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具有思想指導、政策帶領、改革指導、工作指導等重要作用,只有對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重視起來,才能夠使得農村信用社更好的推進新農經濟建設,從而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麗青,姜成彪.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挑戰及對策[J].國際金融,2011,12(07)
[2] 周治富,趙天冉.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與反思[J].經濟研究參考,201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