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田
摘 要:音樂欣賞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精神愉悅和理性滿足的活動。本文對心理情感與音樂欣賞的關系展開論述。
關鍵詞:音樂欣賞?理解感知?情感體驗
一、感知能力與音樂欣賞的關系
1.發展感知能力
要欣賞音樂,必須掌握音樂語言,要掌握音樂語言必須發展音樂的感覺和知覺能力。較高級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音高感受的聽辨力與欣賞理解音樂作品有著一定的聯系。欣賞音樂要體驗音樂如旋律、節奏、和聲、 復調、織體等要素,聽辨旋律的起伏變化、合唱的織體,感受樂器音色,分析樂曲的體裁風格、主題內涵等,都有利于發展感知能力。
2.培養節奏感
從節奏方面看,音樂中節奏是“骨架”,有著重要的表現功能。節奏還是可以從音樂中獨立出來的要素,對人的生理反應具有很強的激發力。愛德華·戈登說:“節奏才能甚至是音樂才能的基礎”。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所展示的節奏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感知不同的音樂節奏,歸納出典型節奏型,同時結合律動體驗節奏的變化,挖掘作品的音樂風格,探索無法言傳的心靈奧秘,情之所至,音之所生。
3.提高記憶力
欣賞音樂作品時,要想提高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記憶也同樣重要。記憶是大腦對所經歷過的事情留下的痕跡,音樂記憶還要求通過聆聽而獲得的對音樂整體的感知與記憶。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必須依賴于對音樂的注意和記憶力的發展。
4.注重想象力
音樂感受主要依賴聽覺,但想象更有價值。沒有想象,欣賞者就無法欣賞音樂。音樂欣賞中的想象,也是音樂演奏中的想象,而且首先是音樂演奏中的想象。所以意象和想象在音樂欣賞中處于很重要的地位,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沒有想象就不會有藝術創造,因此音樂教學中要激發、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
情感體驗是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或缺的因素。準確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可激發情感共鳴,豐富情感體驗。人們在認識音樂時表現出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欣賞主體在欣賞音樂時,一方面憑借感性經驗去體驗作品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要從樂曲產生的社會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體裁形式及表現特征等方面去探索研究和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三、對音樂的理解認識是欣賞音樂的基礎
從一般的感受來理解音樂作品,僅僅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更高要求的欣賞是能夠對音樂作品的體裁風格、主題內涵、社會背景有所認識。音樂欣賞中的理解認識,并不是表現在欣賞者對樂曲作出某種抽象的判斷,而是表現在把這種理性的認識真正滲透在對樂曲的感性體驗中,使音樂欣賞達到更高級、更完美的境地。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如果對抗日戰爭的歷史一無所知,從音樂的氣勢上看是寫黃河的驚濤駭浪,一瀉千里,但作品真正的內涵是歌頌祖國的兒女們和敵人浴血奮戰的情景。
大量的音樂作品表明,音樂不僅是一種用聲音歌頌自然、抒發感情的藝術,而且還能夠通過情感的表達和音樂的邏輯發展來表達更深刻的內涵。如肖邦和貝多芬兩位音樂家的作品就是鮮明的例子,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黎明》充滿了大自然的詩情畫意,正是由于他從大自然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學啟迪,才創造出短促跳躍的節奏和明亮輕巧的快速音階,樂曲描繪了晨光中萬物蘇醒、生機勃勃的情景。再如肖邦的作品反映出強烈的愛國情緒。他的C小調鋼琴獨奏曲《革命練習曲》就是在華沙起義失敗后創作的,曲中描繪了作者對革命勝利充滿了恒心和希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把作曲家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生活經歷聯系起來講解,達到對音樂作品思想內容更深的理解認識,以求得對樂曲主題內涵的真切把握。
四、學習音樂知識能提高藝術修養
欣賞音樂一定要具備必要的音樂知識,特別是欣賞一些大型的、結構復雜的交響曲、協奏曲、歌舞等,沒有一定的音樂知識,是無法欣賞這些作品的。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有關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如基本樂理、曲式常識等,因為掌握這些樂理知識可以更好地去分析作品,更好地享受和欣賞音樂;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音樂背景的知識,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所屬風格流派以及作曲家的生活閱歷、藝術道路、創作風格等,學習這些知識不僅可以使人們熱愛和了解音樂作品的外在形式,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些知識去進一步了解和體驗音樂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領會理解音樂。
音樂是高尚的藝術,沒有音樂的生活是有缺陷的,正如先哲所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進而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發展認知、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增長才干,讓學生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充實、美好。
(作者單位:南陽市宛西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