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楊玲玲
摘 要:本文通過對云南省16個地州市城鎮金融消費者的問卷抽樣調查發現,全省金融消費者素質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金融認知能力、金融消費偏好和市場環境感知能力是影響云南金融消費者素質的主要因素,據此提出了構建云南省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系統策略。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教育;問卷調查;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4)-0020-08
一、導言
201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將云南省推向我國對“一洋四區”1全面開放的前沿陣地。按照中央的戰略布局,要將云南建成重要的延邊開放經濟帶,發揮對外經濟走廊作用,離不開強大金融業的支撐服務能力。在各方加快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時,金融業硬件基礎設施的構建固然重要,但作為微觀市場主體的金融消費者素質也亟待提高。
金融消費者素質與金融教育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構建健全的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是提高居民金融消費素質的必要條件。深入了解云南省消費者的金融消費理念和理性投資行為,掌握影響其消費素質的主要因素,這對于有的放矢地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教育體系,從而構筑云南金融市場穩定的微觀基礎,推進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和泛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傳統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同,本文將首次運用實地走訪的問卷調查法對云南省主要城市居民對金融產品的消費現狀進行調研,收集金融消費市場的真實數據,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影響金融消費者素質的主要因素,提出橋頭堡建設戰略背景下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二、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研究進展
自二十世紀初期歐美國家提出“金融消費者”的概念以后,金融教育(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問題就引發了廣泛的公眾關注和討論。根據OECD于2003年啟動的綜合性金融教育動議計劃,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目標是增進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概念的理解,使其通過公開信息、告知提示和(或)建議來提高金融技能、增強消費信心,從而更好地識別金融風險和投資機會,并在充分知悉信息之后做出選擇;了解求助渠道,以及采取其他有效行動來提升自己的金融福利水平(OECD,2005)。相應地,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金融業務常識、投資理財知識、金融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者享有權利和糾紛處理流程、相關金融政策法規(張軻,2011)。由于金融消費者有專業消費者(Professional Customer)和非專業消費者之分,因而教育深度也應有所區分。本文將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層次劃分為啟蒙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普及教育,專業消費者應當接受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而非專業消費者可接受啟蒙教育和成人普及教育。顯然,作為邊疆省份的云南屬于全國金融欠發達地域,在橋頭堡建設中急需提升的是非專業消費者的金融教育水平,所以如何強化啟蒙教育和成人普及教育理應成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研究逐漸深入。對當前各國金融教育現狀的研究涉及專門實施金融消費者教育項目的集團和組織、教育內容、教育項目實施方法、以及目標人群等多方面內容。對金融教育的影響評估方面,大多數文獻主要對針對年輕人、企業員工、財務咨詢客戶和低收入家庭等特定目標人群的個人教育項目進行評價。大多數研究結果都認為金融教育對金融行為具有積極作用,而金融消費者素質的低下甚至會對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2。與國際學術研究成果相比,國內學術界一般將金融消費者教育視為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一項內容,重在借鑒國際經驗,僅從法律角度來研究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對金融消費者教育問題的針對性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對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系統化研究。國家金融監管部門較為重視金融消費者教育問題,通過各地人民銀行課題組的專題調研,搜集整理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消費者教育經驗,為我國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2011)就金融消費者風險意識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金融教育中存在消費者金融知識匱乏、抗風險意識和維權能力欠缺的突出問題。張軻(2011)詳細梳理了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現狀,借鑒歐美先進經驗提出了一套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消費者教育構想體系,其中涵蓋了教育主體組織架構、教育內容、教育實施渠道、教育保障體系。
綜觀現有文獻,國內學界對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國際實踐已有清晰認識,對我國的金融教育體系完善也提出了比較全面的構想,但對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設計仍缺乏層次性和重點指向。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比較缺乏實地調研的證據支持,這樣的體系構想未必與實際市場需求吻合。另外,鑒于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金融消費者教育措施也當因地制宜,盡管東部沿海地區的調研結果展現了國內金融消費者教育的最高質量,但并不具有全局代表性,西部邊疆地區的實際狀況還需進行獨立研究。
三、云南金融消費者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一)樣本選擇及問卷設計
為深入調查云南金融消費者教育狀況,本文設計了《云南金融消費者教育素質現狀的調查問卷》。調查采用大數量抽樣調查法獲取信息,對全省行政所轄6地級市、2地區和8自治州3的居民展開問卷訪談。共發放問卷512份,其中紙質問卷392份,網絡問卷120份,剔除無效問卷14份后,獲得有效問卷共計498份,有效率達97.3%。
云南省金融發展具有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特征,城鄉居民金融消費素質的差異較大,農村居民金融消費意識尚未形成,因而本次調查只側重城鎮居民。本次調查對受訪對象的身份信息也從年齡、性別、學歷、職業、居住地、家庭收入等多個維度進行考察,以期更詳細地獲取不同組別人群的金融教育信息。
本文調查問卷主體部分側重調查金融消費者素質水平,基于張軻(2011)對金融消費者教育基本內容的理論概括,圍繞金融消費習慣、投資理財知識、金融業務常識、金融風險意識、金融消費權益、金融教育需求和金融政策法規等基本特征4設計了22道封閉式導向問題。
(二)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主要為年收入在2-5萬和5-10萬的中等收入人群,占比分別為36%和28%,而年收入不足2萬的低收入人群和超過10萬的高收入人群占比相對較少,分別為24%和12%。受訪者中有44%的男性,56%的女性5,而且以處于青少年和中青年期的人群為主,45歲以下的受訪者占比達79%。按學歷劃分,受訪者中大部分為大學本科學歷人群,占比45%,具有高職或大專、高中學歷的人群分別占比28%和13%。
按主要職業劃分,金融業、事業單位和工商企業的從業人員較多,占比分別為16%、15%和10%,教育培訓、農業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占比分別為9%、7%和7%,離退休人員和房地產、電子通訊、交通運輸業和傳媒類從業人員次之。按居住地劃分的樣本量考慮了各地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區分為五個級別。省會昆明市的受訪者占30%,曲靖、玉溪和楚雄的受訪者占24%,昭通、文山、紅河和大理的受訪者占17%,寶山和普洱的受訪者占8%,其他地州的受訪者共占21.49%。
(三)問卷調查主要結果
金融消費者具有追求金融產品盈利性、安全性、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質,往往會因為上述身份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消費動機和消費行為,體現出差異化的消費者素質水平和金融消費教育需求,云南省各地金融消費者的調查數據也較好地體現了這種現象。
1、金融消費習慣。首先,60%以上的受訪者最近一年內至少購買過一次金融產品,但他們習慣于將消費(或投資)對象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銀行理財、股票、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產品上,大部分人群對于外匯、貴金屬、債券不甚了解,也很少購買,表明云南各地居民的金融消費意識和能力都還比較弱。
2、投資理財知識。65%的受訪者偏愛保守型投資策略,所購金融產品金額占年收入的比重不超過10%,僅有極少數人投資風格較為激進,金融消費比重高達50%以上。大部分人購買金融產品是出于投資賺錢或者避免銀行存款貶值等較為理性的原因,但也有部分人群只是因為有閑錢和隨大流而盲目消費(或投資)。
3、金融業務常識。盡管許多受訪者仍通過金融機構的柜臺交易完成金融消費,而資金支付方式仍以現金和銀行轉賬等傳統方式為主,但是網絡銀行交易等新型交易渠道日益受到青睞。
對于金融交易技能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受訪者不會操作金融交易軟件,對所購買的金融產品交易步驟僅能做到“熟悉”或“了解”。
4、金融風險意識。絕大部分受訪者不能正確評估金融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僅通過“金融工作人員介紹”或者“憑經驗”來進行消費(或投資)決策。經由主觀臆斷來評判收益和風險之后,他們普遍認為現有的金融產品只能“部分滿足”甚至“無法滿足”自己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5、金融消費權益。首先,大部分受訪者對金融消費體驗感覺基本良好,對金融機構服務收費和信息安全工作基本滿意。47.19%的人群認為金融機構“偶爾會強行營銷金融產品”,僅11.24%的人群經常會遭遇強行營銷。關于金融機構現行收費標準,回答“一般”和“適中”的受訪者分別占45.58%和32.33%,還有約80%的人認為并對金融機構對客戶信息保護程度“非常好”或者“一般”。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中仍有17.67%的人經歷過投資失敗或投資受騙,而主要原因可歸結為“自己投資決策失誤”、“經濟因素波動”或“被金融工作人員誤導”。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市場不夠規范和透明,另一方面是金融消費者知識有限,對金融產品尚缺乏了解。
此外,有過投資失敗或受騙經歷的受訪者都具備了清晰的維權意識,約60%的人將向金融監管部門或司法機關申訴作為首選維權途徑,但也有30.12%的人選擇找行業組織調解,20.48%的人會通過媒體或網絡曝光,還有21.08%的人選擇與侵權金融機構私了。
6、金融教育需求。隨著公共媒體傳播方式的多樣化,除報紙和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以外,網絡成為人們獲取金融知識最主要的渠道。當然,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依然廣受歡迎,而專業書籍、宣傳冊和課堂講座的受益群體覆蓋面較為狹窄。受訪者普遍具有廣泛的金融理財求知欲,最想獲取關于銀行理財產品和股票的金融知識,同時對債券、基金、保險、外匯、貴金屬的相關理財知識也有一定需求。
不僅如此,受訪者對實用性強的金融理財技能也非常重視,金融投資防騙(防盜)技巧、金融交易操作技術、金融產品風險收益評估、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都是大多數人欠缺但又希望掌握的技能。相比之下,他們對金融產品管理政策與法規不太重視。此外,受訪者更愿意通過多種宣教形式學習到金融知識,尤其是普及性高、學習成本低、親和力較強的金融知識普及講座、社區公益活動和網絡金融論壇等三大形式。
7、金融政策法規。雖然受訪者已經具備維權意識,但是大部分人對相關的權益保護法規了解甚少,認為“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相關法規的人群分別占1.41%和23.69%。這可能間接表明了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規數量較少,造成民眾法律知識獲取較少,也可能表明受訪者的法制素養不夠高。
四、云南金融消費者素質的影響因素分析
前文客觀地展示了云南金融消費者素質現狀,下面將在評估調查結果的質量之后,對云南金融消費者素質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更有針對性地給出加強金融教育的方向和措施。本文已對498份有效問卷中預設主體部分各項問題答案的強弱程度進行了評分,使用SPSS軟件進行量化分析。
(一)調查問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測量的是調查問卷設計的有效性和正確性,而信度分析測量的是調查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1、效度分析。本次問卷在設計時已經過反復修改,所設問題能夠反映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特質,符合預期測驗目標。同時,對問卷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22個題目的“項已刪除的Cronbachs α”值處于[0.783 0.81]的穩定區間內,且均高于0.75。由此可知,問卷問卷結構和內容設計合理。
2、信度分析。在保留387份有效樣本的基礎上,問卷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81,測量結果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
(二)調查結果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檢驗。在因子方差分析之前,需要排除原有選題所代表的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KMO and 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0.8>0.6,且Bartlett球形度檢驗值=2975.02,其P值0.000<0.001,此兩項結果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接下來,運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可提取6個主要因子。從表8中各因子的方差貢獻可看出,首個公因子方差貢獻率為23.72%,六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60.87%。
2、主成份因子提取。通過對因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后可以得到新的成分矩陣,經進一步整理后得出:第一個主成份在第1-7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消費偏好的指標,屬于偏好因子。第二個主成份在第8-12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消費者認知成分的指標,屬于認知因子。第三個主成份在第13-16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消費者對市場環境感知能力的指標,屬于感知能力因子。第四個主成份在第17-18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消費者風險識別能力的指標,屬于風險識別因子。第五個主成份在第19-20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消費者成本收益判別能力的指標,屬于判別能力因子。第六個主成份在第21-23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這些指標是反映金融服務質量的指標,屬于服務質量因子。
3、因子排序及主成份得分。利用有效調查問卷樣本得分矩陣與旋轉成分矩陣相乘得出了每個主成份因子的總得分,可以方便地看出影響云南金融消費者素質的主成份因子重要性排序為:認知成分因子>偏好因子>感知能力因子>判別能力因子>服務質量因子>風險識別因子。進一步地,將六個主成份因子得分加總還可測算出調查樣本中單個金融消費者素質評分。相應的結果顯示,金融消費者素質最高得分為101.14,最低分為19.31,中位數得分和平均得分各為49.3和50.75,樣本內得分的方差為13.81,得分數值的分布較為分散。這些特征統計值表明,云南金融消費者的整體素質偏低,并且個體差異較大。
五、云南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立足于金融教育國家戰略目標以及云南省金融消費者素質現狀,提高全省金融消費者整體素質應當著眼于三個目標:一通過多渠道普及金融知識來提高金融消費者金融認知水平,逐步增強其成本收益判別能力;二是注重培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識別能力,保證金融消費安全性,最大限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三是全省建立起金融消費者學習網絡,構建金融消費者終生學習機制和長效調查評估機制。圍繞這些目標,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構建工作,即:組織體系、運行體系、創新機制及保障機制。
(一)組織體系的構建
金融消費者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化和戰略性的教育活動,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合作型的網絡組織體系提供教育項目實施的組織保障。依據金融教育國家戰略的部署安排,云南省應建立網絡組織機構,包括“一行三局”、行業自律組織、社區和非贏利性組織,通過與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形成對金融消費者的長期教育和終身教育,在全省范圍內形成金融消費者終身學習的機制。
(二)運行體系的構建
金融消費者教育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具體的金融教育項目的實施和推進來保證。本文經問卷調查分析表明,目前云南省亟待開展的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知識的推廣和認知項目。為保證金融教育項目的順利實施,需由云南省“一行三局”負責制定金融教育計劃和項目,建立起“一行三局”與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和其他相關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建立起對行業自律組織、社區和非盈利性組織金融消費者教育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其金融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建立項目責任制,建立項目后評估機制,將評估結果納入相關部門績效考核體系。
(三)金融消費者教育創新機制構建
云南省金融消費者教育應結合本土實際情況,以提高金融消費者的自身素質為核心,探索具有少數民族邊境特色的金融教育機制。(1)依托網絡信息平臺實現知識載體、傳播方式和途徑的創新。由云南金融監管機構主導建立權威的專業金融信息發布平臺,提供金融信息發布、金融消費者交易信息驗真、金融消費信息反饋服務;同時,利用微信、微博、互聯網社區論壇等新型媒體,發揮即時通訊工具的信息傳播渠道作用,整合各類信息資源,以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滿足金融消費者的個性化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擴展金融教育覆蓋面。(2)細分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教育內容中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元素。針對云南金融消費者的需求重點,可通過電視、網絡和報刊等媒體向消費者提供傳播保險、股票、銀行理財和基金的相關知識以及金融風險識別和防范的技能介紹,增加他們的投資信息和信心。此外,考慮到云南省邊疆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政府應當和金融科研機構合作,編撰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大眾喜聞樂見的金融消費科普讀物,培養民族地區金融知識科普人員,普及金融知識,提高民族地區的金融知識的普及率。(3)重視中青年人群的金融消費教育,以點帶面加快金融知識的擴散和普及。應通過行業自律協會、社區、學校等非贏利性組織加強中青年的金融教育,尤其要將金融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的體系中,這將有助于加快提升云南省全民金融消費素質。(4)建立金融消費調查及評估的長效機制。可以利用信息平臺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也通過信息平臺反饋,并由監管部門分析處理以后,將結果上報主管部門,作為教育政策的調整依據。
(四)金融消費者教育保障機制構建
應在國家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框架下,進一步確立云南省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相關法規,填補金融監管及教育的法規盲區。(1)金融信息相關法規的制定應當涵蓋金融信息的確認、信息發布、信息監管及信息反饋,從而確保各項法規能夠有效地串聯起金融交易的主要環節。(2)金融消費產品與服務法規的重點應放在最易產生消費服務糾紛和矛盾的銀行和保險產品和服務方面,以強化賠償機制的法規條文來后向約束金融機構訂立合理理財交易合同、增強自我約束意識,盡可能消除信息不對稱。(3)第三方監督法規應要求建立獨立的金融消費第三方機構,負責調解交易糾紛,提供法律訴訟援助服務,最大限度地維護金融消費弱勢群體的權益。(4)金融消費申訴機制法規,主要是在現有基礎上規范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內部投訴處理程序,同時強化金融監管機構投訴處理功能,并通過定期的監測識別潛在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保證信息糾紛處理的及時性。
參考文獻
[1]Angela C. Lyons, Lance Palmer, Koralalage S. U. Jayaratne, and Erik Scherpf. Are We Making the Grade? A National Overview of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6, (2): 208-235.
[2]Angela C. Lyons and Urvi Neelakantan.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Applying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1):106-112.
[3]Carol Brennan and Martin Coppack. Consumer Empowerment: Global Context, UK Stategies and Vulnerable Con-sumers [J].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 306-313.
[4]Lisa J. Servon and Robert Kaestner. Consumer Financial Literacy and the Impact of Online Banking on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Lower-income Bank Customers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2): 271-305.
[5]Madnell L., Klein L. Schmid.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Subsequent Financial Behavior [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2009, 20(1):15-24.
[6]Toni Willams. Empowerment of Whom and for What? Finanic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New Regulation of Consumer Fiancial Services [J]. Law & Policy, 2007, (4): 226-256.
[7]Vanessa G. Perry and Marlene D. Morris. Who is in Control? The Role of Self-perception, Knowledge, and In-come in
Explaining Consumer Financial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5, (2): 299-313.
[8]中國金融業公平對待消費者課題組.英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與教育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2,(12):59-60。
[9]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英國消費者金融教育[J].全球瞭望,2013,(8):82-83。
[10]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金融消費者風險告知與處理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金融發展評論,2011,(12):144-154。
[11]張軻.完善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1,(8):150-158。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
參考文獻
[1]Angela C. Lyons, Lance Palmer, Koralalage S. U. Jayaratne, and Erik Scherpf. Are We Making the Grade? A National Overview of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6, (2): 208-235.
[2]Angela C. Lyons and Urvi Neelakantan.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Applying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1):106-112.
[3]Carol Brennan and Martin Coppack. Consumer Empowerment: Global Context, UK Stategies and Vulnerable Con-sumers [J].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 306-313.
[4]Lisa J. Servon and Robert Kaestner. Consumer Financial Literacy and the Impact of Online Banking on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Lower-income Bank Customers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2): 271-305.
[5]Madnell L., Klein L. Schmid.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Subsequent Financial Behavior [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2009, 20(1):15-24.
[6]Toni Willams. Empowerment of Whom and for What? Finanic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New Regulation of Consumer Fiancial Services [J]. Law & Policy, 2007, (4): 226-256.
[7]Vanessa G. Perry and Marlene D. Morris. Who is in Control? The Role of Self-perception, Knowledge, and In-come in
Explaining Consumer Financial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5, (2): 299-313.
[8]中國金融業公平對待消費者課題組.英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與教育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2,(12):59-60。
[9]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英國消費者金融教育[J].全球瞭望,2013,(8):82-83。
[10]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金融消費者風險告知與處理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金融發展評論,2011,(12):144-154。
[11]張軻.完善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1,(8):150-158。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
參考文獻
[1]Angela C. Lyons, Lance Palmer, Koralalage S. U. Jayaratne, and Erik Scherpf. Are We Making the Grade? A National Overview of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6, (2): 208-235.
[2]Angela C. Lyons and Urvi Neelakantan. Potential and Pitfalls of Applying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1):106-112.
[3]Carol Brennan and Martin Coppack. Consumer Empowerment: Global Context, UK Stategies and Vulnerable Con-sumers [J].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 306-313.
[4]Lisa J. Servon and Robert Kaestner. Consumer Financial Literacy and the Impact of Online Banking on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Lower-income Bank Customers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8, (2): 271-305.
[5]Madnell L., Klein L. Schmid.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Subsequent Financial Behavior [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2009, 20(1):15-24.
[6]Toni Willams. Empowerment of Whom and for What? Finanic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New Regulation of Consumer Fiancial Services [J]. Law & Policy, 2007, (4): 226-256.
[7]Vanessa G. Perry and Marlene D. Morris. Who is in Control? The Role of Self-perception, Knowledge, and In-come in
Explaining Consumer Financial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5, (2): 299-313.
[8]中國金融業公平對待消費者課題組.英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與教育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2,(12):59-60。
[9]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英國消費者金融教育[J].全球瞭望,2013,(8):82-83。
[10]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金融消費者風險告知與處理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金融發展評論,2011,(12):144-154。
[11]張軻.完善我國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1,(8):150-158。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