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松古
摘 要: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小學數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內容,準確掌握提問的時間,并合理安排回答問題的學生,在運用提問技巧的同時,對提問問題的結果進行有效的處理,從而有效地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
關鍵詞:提問;數學;有效應用
一、注重課堂提問的導向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課堂提問,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信息交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問題的針對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以便提高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導向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就會很分散,由于對問題不理解,加之小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強,學生通常會忽略重要的知識點,而這也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教師在教授除法的相關知識時,對于20÷4這個除法算式,教師進行提問“20是個什么數?4是什么數?”遇到這樣模糊的問題,學生會想到很多答案,如合數、偶數、大于10的偶數、小于10的偶數等,如果只單純地考慮這個問題,這樣答案都沒有錯誤,然而這些答案卻不是老師需要強調的,這種課堂氛圍下,教師和學生都會產生煩躁的情緒,學生因為不能回答出正確答案而煩躁,教師也會因為學生不能回答出正確答案而苦惱。如果教師在開始設計問題時就提問“20是除數還是被除數?”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而教師在得到學生正確的答案后,再進一步進行提問,以便加深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認識程度。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導向性,為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行引導,從而開辟學生學習的捷徑。
二、適當應用探詢式的提問方式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因此小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比較簡單,一般只是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無法對問題進行全面的考慮,有時雖然能夠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但卻不能對正確答案的由來進行正確的解釋,這也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應用探詢式的提問來進行改善,即在學生正確回答出教師提問的問題后,教師再接著問幾個相關知識點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新的信息,將答案進行擴展,并能夠重新對問題的方向進行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問需要考慮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開闊,對新奇的事物有極大的興趣,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教師在設計提問的問題時,要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將問題以新穎的方式進行提問,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這一過程的實現,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例子來進行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利用多媒體中的小游戲來進行算式的學習,同時教師對游戲中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提問,在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學生學習加減法計算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模擬數學的應用場景,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數學具體應用的了解。
四、提問的問題要難易適中
有效的課堂提問過程是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有合適的時間來進行思考。這種情況不僅可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學習也是有益的。而這里提到的有價值的問題,是指在教學內容的范圍內,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有利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問題如果太過簡單,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夠得出正確答案,達不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果問題太難,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位于最近發展區的問題進行提問,可以促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調動學生的思維來進行思考。
五、有效地處理提問結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慎重地對待學生的回答,以多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及時對學生的誤區進行糾正。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主要以表揚為主,給學生鼓勵,即使回答的不正確,教師也要去發現其中積極的方面進行鼓勵與肯定,給學生以信心。教師要以多樣的方式進行提問,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要隨機,讓每個學生都有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并給予學生鼓勵,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注和肯定,讓學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保持公平的態度,對學生要熱情,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從而營造出更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提問是一項可以演示、可以評價的數學教學技能,受到了教師的普遍重視。通過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成教學內容的主要方式,教師要勤思考、多努力,設計出適合學生思維方式的有效問題,使學生有更好的平臺去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陳星學.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課堂經緯,2009,2(14):95.
[2]黃永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7):45-47.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下碑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