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霞
摘 要:略讀教學成為精讀教學的有效補充,還其本來面目,就是實現目標、過程的真實內涵與外延,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本來面目;學習力
葉圣陶在《略讀指導舉隅》中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將課文分為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選讀課文三類(本文主要闡釋略讀課文教學部分)。略讀課文的設置,旨在實現以上目標。而回顧我們的課堂,略讀內容被精講化或邊緣化的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著。
重拾《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精神,正確地為略讀教學定向,規范精讀、略讀教學實施過程,可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職責分明,各司其職
葉圣陶曾經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以上觀點說明即是對精略度教學的定位:略讀教學是學生學習的訓練場。學生在精讀教學過程中所掌握的技能與方法,在略讀教學過程中要得以嘗試運用。故而,結合教材中精略結合的文章安排,應當積極考慮精讀如何教授學生閱讀、理解、分析、表述的方法,形成學習策略性認知。略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更多地兼顧學生的學情,開拓出更大、更廣闊的的空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過程中通過多元解讀理解主題,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能力,實現能力的提升。如此一來,精加略、精夾略的教學策略就應運而生了。
二、導學為主,模式上路
略讀課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首先是提高閱讀能力,學會略讀、瀏覽、跳讀、掃讀、猜讀、抓重點讀等方法;其次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當地學習語言;再次是訓練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的速度,養成閱讀的習慣。而其重點是鞏固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所以,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當積極提倡導學模式。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單元目標為了解課文表現出的不同地區、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怎樣寫出名俗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方面運用以前所學的方法開展調查,了解自己身邊的民俗。在學習《北京的春節》之后,輻射三篇略讀課文,分別是《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人》。
從導學模式來看,精讀學習完成體會作者怎樣寫出民俗特點之后,開展略讀教學,學生在導學材料引領下略讀、瀏覽三篇略讀課文,大致了解典型地區、民族民風民俗,自行體會作者如何寫出民俗特點,并提煉出方法。而這個過程恰恰就是“略讀才是應用”的過程。
三、有效拓展,提升品質
略讀課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是提高閱讀能力,學會略讀、瀏覽、跳讀、掃讀、猜讀、抓重點讀等方法;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當地學習語言;是訓練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的速度,養成閱讀的習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把略讀的內涵定位于學習策略的理解,毫不兼顧其外延的做法已經遠遠落后于社會和時代的需求。它應當是一種能力,一種學會從自主閱讀、有效閱讀、高效閱讀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習力。
在明確了語文學習不唯課堂之后,學習了閱讀策略之后,開展廣泛的閱讀,必將成為一個社會人厚積薄發的成長歷程。正所謂高效閱讀成就豐富人生。我想這其實是我們期待的略讀教學課堂,也是教師如何走出略讀教學的“迷惘”,有效實施略讀教學,造就“精神底氣”的終極目標。
綜上所述,略讀課文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點所在。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略讀教學的特點及目標要求,教學中應該落實“大語文”和“突出個性,發展特長”的理念,讓學生在略讀課文的學習中既學到語文的技巧,又掌握自學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在語文的天地間自由飛翔,在生活即語文的海洋里任意馳騁,恣肆徜徉……
(作者單位 河北省涿鹿縣馬軍莊學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