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平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言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運用能力
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才能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與訓練。我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讀”占鰲頭。
一、在讀中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課前必須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舍得騰出時間讓學生讀書。如,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讓學生緊緊抓住第2、3、4、5自然段的中心句:“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當然更是‘野性十足了。”“在這樣的山水間行走,我們也漸漸變得野了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感受到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讀中感知山的野性美,則緊緊抓住“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復沓讀,讀中感知,讀出感受,讀出韻味。又如,《最后一頭戰象》,課文較長,學生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披戰甲”“憑吊戰場”的重點語句反復研讀,避免了逐段講解的煩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又體會到戰象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
二、在讀中感悟
課文首先要有語文味,文言文更是如此。“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每一次朗讀都應步步落實,毫不含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如,《伯牙絕弦》的教學,應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與韻味,反復朗讀直至誦讀,整堂課以讀為主要方式,配以優美的音樂,學生入情入境,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讀書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暢談,與教師真情互動,學生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活動,特別是略讀課文的教學,“讀”就顯得更加重要。教師在閱讀和教學中,如果采用形式多樣的“讀”,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還是很容易的。又如,在《山雨》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對本文優美語句的賞析和積累,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要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自己獨特的體驗。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我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以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在讀中培養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味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通句子,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反復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加深理解,增強語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這能使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使眼、口、腦等器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語和句子。
四、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閱讀教學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就會變得蒼白無力。
因此,教學中要做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如,教學《有的人》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朗讀:一組學生讀每節的前兩行,另一組學生讀每節的后兩行,通過這樣對比朗讀,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既讀出了對魯迅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又讀出了對反動統治者的痛恨之情。又如,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教師可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通過一詠三嘆的朗讀,體會語言魅力,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總之,朗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指導,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自覺朗讀的習慣,讓課堂充滿讀書聲。
(作者單位 福建省平和縣安厚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