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敏
摘 要:優秀的合唱教學不僅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協調合作能力,更有助于提升他們良好的樂感和美感,對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教學方法綜合應用的角度入手,就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簡要分析,為促進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提出自己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合唱教學;小學生;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小學音樂教學作為新時期素質教育模式下培養小學生文化氣息和藝術感知能力的重要課程,尤其是其中的合唱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音樂鑒賞能力、思維想象能力以及塑造小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分析當前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現狀,從教材、學生和教師三個方面分析影響合唱教學質量的因素,然后就提高教學質量提出策略和方法建議,以期促進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效果。
一、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現狀分析
1.音樂教材內容體系分析
合適的音樂教材是搞好小學音樂教學的基礎,我國音樂教材的編寫是面向全國小學生的,其考慮較為全面,但全面也就意味著缺乏差異性和區域特性,盡管當前的教材根據使用年級的不同在合唱部分的設計上也體現了一定的循序漸進的原則,但在難易程度的把握和延伸性上依然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求。當前的音樂教材在較低年級的安排上幾乎沒有合唱內容,也就意味著低年級學生不僅失去了打基礎的機會甚至連欣賞的機會都從教材上被阻擋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不可能跳過教材安排擅自安排合唱課程。因此,當學生進入中高年級突然接觸合唱的學習時,由于合唱的難度較高,學生就會普遍顯得有點手足無措和自信不足。因此,當前的小學音樂教材必須做出調整,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要接觸并不斷熟悉合唱的學習,哪怕僅僅是反復的欣賞都能對學生樂感的提高產生重要幫助。
2.學生音準和合作能力分析
小學音樂學習還處于初級階段,除了個別受到家庭影響會接觸到一點專業訓練之外,大多數學生的音樂知識是很缺乏的,對
音準的把握和聲部的把握都僅僅是依靠天生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水平完全是參差不齊的,根據調查顯示有70%左右的學生音準都是有問題的,甚至有的學生天生就是五音不全的類型,而恰恰合唱又是一門要求較高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其次,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合唱的認知有限,且合作意識幾乎沒有,對合唱完全是沒有任何概念的,在他們看來,合唱就是大家一起唱,至于分工協作唱出不同的聲部來簡直是難上加難。在這種情況下,合唱教學的質量是比較差的,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有很大的難題,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來加以引導和解決。
3.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分析
(1)在合唱教學上,當前大多數音樂教師都存在為難情緒,因為合唱對學生的音律要求、發聲要求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都較高,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很多音樂教師為了減輕教學負擔也就有意無意地規避了合唱教學。(2)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國民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遠遠不夠,包括音樂教師在內,片面地認為在音樂學習上花費過多的功夫是不務正業的表現,因此,對要求較高的合唱教學也就不再深入研究。
(3)基于以上兩點原因,音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研究較少,導致大多數合唱教學方法依舊停留在單一的灌輸式和程序式教學上,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對聲部之間的細致區分,導致教學效果一般,學生合唱能力提升有限。
二、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合唱教學質量
1.從欣賞入手,提高學生合唱的樂感
聆聽是音樂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習興趣的重要手
段,搞好合唱教學,大量的音樂欣賞是前提,這不僅是為了在聆聽中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為了能夠通過大量的聆聽讓學生熟悉合唱,培養出較好的合唱樂感,如此,學生在學習中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正確地把握合唱的旋律和節奏。合唱教學對學生的樂感要求較高,為了達到整體合作效果的巧妙配合,要求每個學生的音準力求精準,所有的聲音必須和諧,由此方能構成動聽的合唱聲音。聽是音樂學習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同讀書過目百遍自然也就印象深刻,所以音樂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進行反復的合唱音樂的欣賞并進行解析,讓學生對合唱曲目不斷地熟悉、熟悉再熟悉,最后自然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2.運用樂器輔助,提升合唱教學效果
小學生對物品的操作有著天然的興趣愛好,好動的天性加上強烈的好奇心決定了小學生對一切新鮮事物和器具都有著濃厚的探索心理,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尤其是合唱教學中加入樂器輔助,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加上樂器對聲音的區分度和引導性較好,能夠通過樂器聲音的指導帶動學生對合唱聲音的把握和理解,每一個合唱曲目所展現的節奏旋律都是不一樣的,通過不同的樂器就能夠較好地區分出音準和音高,其效果是語言的講解所無法企及的。以歌曲《送別》的二聲部合唱教學為例,該曲目旋律較為簡單,如果在進行合唱教學之前先通過樂器讓學生練習感受其每一個音節,等到對音節旋律都熟悉之后再進行合唱的指導,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很多。
3.融合律動教學,激發合唱學習的趣味性
律動教學是指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各種小游戲、舞蹈表演等活動,這種動作元素的加入非常適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且通過動作的融入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節奏的把握和理解,激發學習音樂合唱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最簡單的是當進行旋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一邊練習發音一邊擊打沙錘尋找節奏,讓學生在動與靜的結合中慢慢感受音樂的魅力。再如,在《小白船》這首歌曲的合唱教學中,可以將一聲部和二聲部的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再練習單唱的同時伴以輕松愉悅的舞蹈,另一組作為觀眾來為他們提建議,之后再進行交替練習。這種情況下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學生之間的爭優心理也能被激發出來,使學生進一步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較好地提升合唱教學質量。
4.借鑒先進經驗,全面提升合唱教學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學音樂合唱課堂教學中,積極借鑒和學習國外先進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升我國音樂教學水平有著很大幫助,可以有效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方法,通過“聲勢”也就是用身體動作打節拍的方式來達到聲與行的協調,這種“聲勢”又稱為“身體樂器”,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音樂潛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種方法其實與前文所提到的律動教學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非常值得借鑒。再如,柯達伊教學法,該辦法主要體現在手勢教學方面,根據國外經驗顯示學生學習時普遍都很投
入,教學效果非常好,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5.差異化教學,力爭讓每個孩子融入其中
小學階段每個孩子之間在音樂方面的個體差異是比較明顯的,有的孩子天生樂感較好而有的五音不全,對這種明顯的差距,老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可以通過讓那些音色明顯欠缺的學生來擔任教學助手或者伴奏的方式繼續體現他們在合唱中的價值,讓他們認識到合唱是一個集體行為,每個孩子都起著重要作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對整體產生影響。這樣可以良好地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協調能力,更能增強自信心,同時在長期的練習合作中,所有的學生在音準和樂感的把握上都將得到提升。這也正是合唱教學的魅力所在,合唱展現的是所有孩子的優點的集合,采取差異化對待充分展現個體優勢無論是對教學本身還是孩子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每一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都不是孤立的,以上多種教學方法共同對小學生音樂課堂合唱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廣大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對教學方法的應用多加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方法應用,以促進我國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小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周雪玉.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2]盛莉.課堂合唱教學的現狀分析及策略[J].音樂天地,2012(07).
[3]劉瑩瑩.探析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及有效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北侖區淮河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