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秀
摘 要:從文本延伸與文本主旨、情感基調、編者意圖等方面,談了筆者對課外延伸的實效性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延伸;實效性
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課,一位教師在上完《月光啟蒙》一課后,出示了這樣一段文字: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在《白發親娘》的音樂聲中,結束此課。
此時教室里靜極了,孩子們流下了眼淚,聽課老師流淚了,上課老師也動情極了,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對學生進行了一翻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課終而情未盡,很久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而后我不禁反思。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沖擊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情感發生極大的轉折。但這樣的延伸適切嗎?
一、延伸與文本的主旨關系不大
在《月光啟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以母親的啟蒙(吟唱的兒歌童謠)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快慰、愉悅中接受、消化知識。(一)讀歌謠,感受內容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啟蒙是愛勞動,愛生活。(二)聽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的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三)悟情感,體會母愛美,聯系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閱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文章的主旨是引導學生體會母親是如何通過童謠、歌謠、講故事等形式對我進行啟蒙教育的,教師出示結尾的這段話,除了能收獲“沉甸甸的甚至讓學生流出眼淚的效果”外,對表現文章主題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文教學的整體表達
效果。
二、延伸與文本的情感基調不協調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并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月光啟蒙》中抓住重點段落——文章的第2小節細細品味過后,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安排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對孩子們說:“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讓我們像朗誦詩歌一樣讀讀這段話。”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著緩緩的音樂,教室里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在教學童謠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的方式有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
如果從這種輕松、活潑、愉快的氛圍一下轉到母親老年時癡呆的情景,再加上一曲催人淚下的音樂,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月光下母親唱童謠、背兒歌時的優美氛圍,卻留下了母親的老年癡呆時的印象,這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學生泣不成聲。此時每個人的心情都無比的沉重,這是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嗎?與課文表達的情感基調完全不協調。我想,這樣的情感一定不是本課目標所要求的。
三、延伸與編者的意圖相違背
作者的原文題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后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后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看來在教學中“啟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這與“啟蒙”必定有很深的聯系,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分析全文,“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啟蒙,我們發現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理解。從表象看,母親是通過為“我”唱歌謠童謠、講故事、說謎語,給“我”以啟蒙;更深層次的,可理解為母親用她甜甜的嗓音唱著那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啟發了“我”的想象,讓“我”對民間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母親的歌謠聲中,“我”享受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著母親的圣潔與美麗。母親通過歌謠不僅傳遞了她對“我”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了“我”。這就是“愛”的啟蒙——愛故鄉、愛親人、愛生活、愛大自然、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鉆研文本后,我的教學設計圍繞“一條主線,三種感悟”而展開,即以母親對作者的啟蒙為主線,一讀感悟月色朦朧,二讀感悟母愛親情,三讀感悟懷念感恩。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感悟母親對“我”的啟蒙教育才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編者的編寫意圖。如果我們再用上那段話,就沒有充分領會編者的意圖,不能在教學中表現主題、深化主題,對編者所希望對學生進行的情感教育相差甚遠。這樣的課外延伸既沒有實效性,又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不要也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黑埠中心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