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超
摘 要:漢語文學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利用傳統文字語言構造出不同作品,把創作者個人文學理念融入其中。對于漢語文學理念的深入理解,不僅讓讀者掌握了創作人的思想風格,也有助于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題內涵,為現代文學創作革新提供了可靠的借鑒。新時期文學藝術領域開辟了諸多新形式,無論是傳統文字載體的漢語文學,或是新一代互聯網媒體下的數字式語言文學,都涵蓋了濃厚的時代化特點。分析了新時期漢語言文學理念的時代特點,從聯系特點、思想特點、發展特點、意境特點等方面闡述。
關鍵詞:新時期;漢語文學;理念;時代特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92-02
社會是不斷變革與發展的,處于這個時代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不同時期所產生的變化效果也不一樣。漢語文學是中國傳統文明歷史的“精髓”,由無數文學作者在長時間創作過程中進行總結,提煉出了與時代文學相關聯的藝術內容。“時代化”是漢語文學作品呈現出來的總體趨勢,這似乎成了文學領域創作的主流特色,詳細體會漢語文學時代化特色是每一位文學愛好者應當掌握的。
一、聯系特點——與社會歷史相互關聯
漢語言文學的改革與中國社會特定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時代在文學身上打上了鮮明的烙印。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局面,在九十年代興起的全民經商的大潮中,很快土崩瓦解。這表現為文學形式上的探索越來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與現實脫節,以往那些繁復的文學形式已經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摒棄,甚至在評論界也鮮有喝彩,許多雜志開始轉向,讀者的熱情日漸低迷。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都要有“本源”,在本源參考下才能塑造出不同的文學形象,讓作者意境在漢語文字中逐一流露出來。“聯系性”是文學理念時代性特點的基本表達,這也遵循了文學創作規則的基本要求。社會歷史是一個民族、國家特有的歷史元素,是不可動搖或變化的,這恰好是漢語文學理念中的歷史性特色。比如,古代漢語文學理念在文字上采用“文言文”,在題材上采用“帝王、商都”等主流背景,這些都是與社會歷史條件密切關聯的。發展至現當代,文學大師們同樣聯系著“舊社會、新中國”等主要歷史背景,塑造了許多名篇佳作。
二、思想特點——作者主觀意識的多樣性
小說是文學藝術表達的常用載體,可以根據創作者個人主觀思想進行多樣性的敘寫,進而塑造出更多與文學主題相關聯的作品內容。回顧當代文學小說創造過程,許多文學家們開始將當前社會先進的思想理念融入文學創作,大膽嘗試各種獨特的思想方式去塑造事物形象,敢于嘗試夸張的文字應用手法,往往成就了別具一格的小說藝術成就。“革新派”是當代文學大師們比較擅用的一種創作方式,虛幻類小說不僅給讀者提供了廣泛的思維想象空間,同時也襯托了小說本身所想呈現出的藝術內涵。文學作品是世界藝術文明的典型形式,創作文學可以抒發個人的思維意識,把個人的特殊情感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起到寄情于文的藝術效果。回顧世界文學發展歷程,國外文學大師們在繼承前人文學成就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出更加新穎的文學創作手法,應用最真實的文學素材去展現藝術之美。傳統小說文學題材大多以“實物”寫照為主,把現實生活里的真實實物應用于小說內容,給讀者以真實生活寫照的感覺。隨著文學藝術理念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傳統寫實作品逐漸失去了藝術興趣,一些具有創新、獨立、夸張等思想元素的小說,往往能吸引到更多的讀者品讀,這是世界當代文學小說發展的主流趨勢。
三、發展特點——注重理性文學方向發展
中國讀者經過一段狂熱以后,也趨向理性,他們希望讀到的是反映他們生活,能為他們接受的真正有內容的作品,而不是形式上的花花草草。這主要體現在一大批早期實驗探索形式的青年作家,紛紛改弦易轍,重新回歸傳統。“理性文學”是我國老一輩文學家們堅持的創作原則,其主張以現實社會條件及歷史背景展開描述,借助漢語文字寓意來呈現個人的主題思想。當前,國內漢語文學主張“革新”,適當擺脫傳統保守文學理念的束縛,開辟漢語文學新時代是倡導的一大趨勢。但是,新時期文學發展依舊要尊重老文學家的理性思想,而不是盲目地“天馬行空、胡亂想象”,這樣會顛覆了人們對新文學概念的認識。比如,格非的《欲望的旗幟》、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蘇童的《米》等都基本回歸了現實,與早期的風格相去甚遠。就連王蒙、莫言、劉恒、韓少功、林白、方方等人的小說也都體現了這種變化。這可以以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和劉恒、劉震云、張煒等人的后期小說為代表,雖然作家和評論家們都不屑于重拾現實主義這個標簽,事實上,在骨子里,當代作家們已經整體上回歸了現實主義,或者說現實主義傳統,這些都是新時期文學發展回歸理性的借鑒。
四、市場特點——走向市場化面臨困境
近年來國內文學創作出現了“市場化”特點,與市場經濟接軌是文學理念時代化轉變的一大突破。所謂的“市場化”,實質上是把文學作品含有的市場價值挖掘出來,在傳播文學作品過程中創造實際的經濟價值。文學理念與市場化相互聯系,主要是由于單一文學作品價值相對有限,無法滿足創作者們對作品價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市場炒作熱度越來越高,名家之作往往被掛“高價”。但是,盲目地投放市場、價格定位,往往給漢語文學推廣造成了很大阻礙。比如,“名人效應”在文學圖書銷售中占據了決定性因素,讀者紛紛追求名家作品,而對作品本身卻沒有深刻地閱讀與分析,這些現象反映出了文學作品市場化的弊端。
一切不符合市場與價值規律的東西都受到了挑戰,雖然文學屬于一種精神產品,但其外在形式也在日漸商品化,受到經濟的制約。首先是文學雜志因為訂數下降而大量停刊轉行,出版社更是把圖書作為一種商品,努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那種流于形式、內容空洞而沒有讀者的小說即使是知名作家的作品也難以出版,作家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開始走下神壇,那種早期一篇作品定終身,拿文學作為敲門磚的好事已經成為過去的神話。
五、意境特點——虛擬世界的另一種文學
新時期漢語文學意境特點主要表現在“虛幻性”上,國內外很多文學家開始樂于把虛幻元素融合到作品里。例如,揚·馬特爾是加拿大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其筆下創造出了無數個經典人物形象,都是以當代社會人物思想為背景進行深度創作的。由于受到世界性文學革命的影響,揚·馬特爾對于小說體裁形式創作掌握了比較靈活的方式,借助現實生活情境融入虛幻性事物,把小說從“實”到“虛”,從“虛”到“實”,又或是“虛實結合”,這類創作方式展現出了“虛幻派”小說的總體特色。不僅小說內容采用了豐富的主題元素,在小說想象空間方面也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單一格局,將虛幻格調靈活地應用于小說文學中,這些都是現代小說創作層次的升級趨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之處在于故事結構的“虛幻色彩”,這種虛幻不是簡單地夸張描述,而是在小說人物之間建立相互關聯著的虛幻構架,把人物、情節、主題、思路等核心要素貫穿起來。馬特爾正是選用了創新式敘寫方法,把原本毫無聯系的人物、動物合理地融合,同時在虛擬空間范圍內促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少年派為中心主線傳遞著不同的信息。且不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原著文學效果如何,僅從后來李安同名小說改編所拍攝的電影效果,已足以證明“虛幻派”在文學小說里的藝術特色。
六、網絡特點——漢語文學革新的必然趨勢
“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漢語文學不得不做出“轉型決策”,從傳統書籍文學轉變新型電子文學,這是科技信息交替時代的必然趨勢。網絡對傳統文學的挑戰是十分強大的,迫使傳統文學做出一定的改變。傳統文學不得不適應新的閱讀環境。九十年代后期的中國文學總體上體現了一種文學價值的回歸,與讀者要求趨同。更加貼近讀者更加注意故事,體現了一種對讀者的人文關懷與閱讀關懷。網絡文學是漢語文學革新的時代化趨勢之一,但這種必然卻對傳統文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何處理網絡文學與書籍文學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所有文學創作者、愛好者們需要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早期先鋒派小說逐漸淡出文壇或者改弦更張,有的干脆放棄了創作,另一部分則回到傳統,開始認真考慮讀者的接受問題,反映的內容更加貼近當下現實人生。那些曾經下海的作家也紛紛上岸,他們此時帶著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的小說一改早期內容空虛的做法,開始以自己下海的經歷為主,反映改革大潮對人們的影響以及人生際遇。
七、結論
“時代化”特點是新時期漢語文學理念的主流思想,也是更利于表達文學創作者個人對小說文學認知的一種方式。不僅僅是國內文學界對時代化特點進行了定義,世界文學界都在提倡這種毫無拘束、自我想象的新思路、新文學,這才是文學藝術價值的至高體現。對于漢語文學理念的深刻理解,必須要從時代發展趨勢角度開始,根據社會歷史條件、作者主觀意識表達、市場運作機制、網絡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才能真正地理解文學理念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盛潔.文化轉型視野中張抗抗的城市敘述——兼談當下知青作家的集體流浪及其遭遇的文化尷尬[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2]廖高會.宿命的出走和艱難的回歸——淺析張煒小說中知識分子的流浪意識[J].名作欣賞,2005(12).
[3]吳培顯.都市漂泊與生存奮爭的不同價值定位——論20世紀90年代的“流浪漢小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
[4]司新麗.試析中國現代小說中流浪漢流浪的基本方式[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5]朱永鍇,林倫倫.二十年來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其產生渠道[J].語言文字應用,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