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元龍
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模仿”能增添課堂活躍氣氛,能使語言形象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模仿;語文;作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僵硬、死板地“填鴨式”教學。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極為不利。為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采取一些方法,盡量做到生動、形象、直觀,并能寓教于樂。這樣一來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讓語文課生動形象,充滿樂趣其實并不是難事,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本文要講的“模仿”。
所謂“模仿”就是指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分析人物(包括童話、寓言中的一些動物)時,對文中的人或動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外貌等進行模仿。這種模仿如果運用得當的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對學生理解課文、提高教學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模仿人物的動作
黑格爾說:“能把一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能見諸現實?!币虼耍私馊宋?,就要先了解這個人的動作。教師通過對文中人物的動作的模仿、分析和講解,就能使學生輕易地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
魏巍寫的《我的老師》一文第三段寫道:“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上?!睂τ诓汤蠋煹倪@一舉動,很多學生是不易理解的。為了弄清蔡老師做這樣的動作的目的和意義,光靠教師的口頭講解是不夠的,最好還是依照蔡老師的做法在課堂上給學生示范一遍。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準備好一根鞭子,在讀完這一節后,找到一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故作兇狠之態,同時用鞭子故作打他的動作,這位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鞭子,一定會本能地閃躲并用手抵擋,結果我的鞭子卻輕輕地落在了他的手上。我的動作一結束,學生都笑了起來。很顯然,學生從我做的動作中悟到了什么,而那位被“打”的學生也有所醒悟。這真可謂“一石三鳥”:既巧妙地提醒了那位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力。通過動作模仿,學生很快就知道原來蔡老師是假裝發怒,其內心還是很溫柔、很慈愛的。
二、模仿人物的語言
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語言來表達。恰當的語言能生動準確地揭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想法。正所謂“言為心聲”。
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中對楊二嫂的描寫便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來實現的。如,“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不認識我了嗎?我還抱過你咧!”“忘了?還真是貴人眼高……”對于這些話語,教師如果只按一般的常規方法去朗讀和講解的話,學生是很難有具體可感的形象認識,也很難從中體會到什么。這時教師就應當模仿楊二嫂說話時的尖利高叫之聲,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學生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電影、電視劇中的那些“潑婦”形象。這樣一來楊二嫂那種尖酸、刻薄、勢力、自私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同時教師在模仿人物說話的過程中,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教師在分析閏土的性格特點時,也可以用一種低沉、緩慢,而且帶點笨拙的男低音來模仿中年閏土的語言,這樣就很容易讓學生聯想到一個忠厚老實、麻木遲鈍、年老懦弱的農民形象。可以說這種模仿比教師照本宣科、枯燥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模仿人物的神態表情
人物的神態表情其實是人物內心情感的一種外在反映,不同的表情代表著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人物的神態和表情當中體會出人物的內心感受。
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一文第六段寫道:“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得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得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边@里的“不屑置辯”和“頹唐不安”便是孔乙己內心情感急劇變化的見證。怎樣來理解孔乙己這種變化之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師除了講解,還應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并根據自己的想象模仿出孔乙己當時的神態和表情,反過來又可以從這種表情中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一來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輕松地讓學生感悟到孔乙己當時的內心感受——“不屑置辯”,是孔乙己自視清高,蔑視他人的迂腐表現;“頹唐不安”則是當別人刺痛他傷疤時他內心無比痛苦的表現。
四、模仿人或動物的外貌
這一點對于高年級教師來講一般不需要,但對于低年級和幼兒園的教師來講還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在講解寓言和童話的過程中,教師自己或者讓學生戴上自制的簡單面具或象征性的飾物,然后上講臺進行模擬表演,這樣絕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狼和小羊》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戴上狼和小羊的面具或頭飾等,并配以語言和一些動作,在講臺上進行模擬表演。這樣一來不但給學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這種形式生動形象、直觀、有趣,有利于低年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模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只要教師用心去“模仿”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師處理不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在課堂上“模仿”,教師首先要以學生理解課文為目的,切不可嘩眾取寵,無意而為。其次要注意分寸,模仿既不可失真,也不可過于夸張。再次不能濫用,否則會浪費時間、得不償失。最后教師要注意維持課堂紀律,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攏。
(作者單位 江西省鄱陽縣白沙洲鄉學校)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