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友金
摘 要:物理學習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選用日常生活中容易獲得的物品、創造條件等方法獲得。將做具體闡述。
關鍵詞:觀察能力;條件;目的性
眾所周知,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演示和學生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理解概念、驗證定律和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同時對于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善于分析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觀察就是對事物和現象的仔細察看、了解。觀察能獲取信息,能得到大量豐富的認識事物和研究事物規律的素材,能使人全面、深入、正確地認識事物,是獲得知識的首要步驟。
中學物理學習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比較久的思維知覺。重點地觀察物理實驗基本儀器,實驗的設備和裝置,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數據、圖象、圖表、模型以及教師的規范化實驗操作。而在演示和學生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現象,作為我們物理教師,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此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選用日常生活中容易獲得的物品進行觀察
八年級第一節課,上序言時,我就舉例茶壺,讓學生觀察后才問,它的結構、作用、原理、用途。要有目的的看,看完后要反思,反思收獲了什么。有沒有漏看了什么的。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如在溫度的測量時,讓學生先觀察溫度計,溫度計的底部都有一個玻璃泡,內盛液體,上部是一根頂端封閉,內徑很細而均勻的玻璃管,在管和泡里有適量的水銀,管上標有刻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制成的。然后介紹刻度的來由,再說使用及注意事項。從這里也能看出,工具不一定復雜才能好用。教師用的演示溫度計,現象明顯,效果好。
二、創造條件,讓學生觀察
觀察的東西有的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有的不容易找到,需要為學生創造一些條件。課本上有的演示實驗,有機會盡量做給學生看。如在上大氣壓這一課上,除了課上所用的吸碗,吸雞蛋的,自己增設小試管上升實驗。小試管內放一個剪紙的紅色火箭,箭頭朝底,在比較大的試管內放些水,再把小試管插入較大的試管中,先問如果把試管口朝下,小試管是跟水一起下落,還是上升?然后再演示給學生看。選擇的要簡單,現象要明顯,操作要容易的。或用多媒體演示,動畫,影視都可。比如,汽油機的工作過程,用動畫,效果很好。課外的,也可以布置給學生自己做,比如小孔成像。因為所用器材一般學生家里都可獲取。這樣又能提高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又能理解規律。但為了能觀察到現象,需要注意環境條件,小孔的孔徑等,需多做幾遍,如能成功,定能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
三、讓學生明白觀察的目的性,指導觀察方法
觀察要有一定目的和方法,否則就收不到效果。在組織觀察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觀察物的外表上面,容易被鮮艷的色彩和新奇的外表所吸引,而關鍵部分卻被忽略。比如,觀察白光的色散實驗,學生看到七色光出現后發出驚奇聲音,都說好美,說明沒去注意光線前后對比,要讓學生明白,在沒三棱鏡出現之前,光是直線傳播的,而三棱鏡的出現,改變了白光的傳播方向。再解釋白光原來就是七色光組成,經三棱鏡折射后,各色光偏轉角不同而造成的現象。然后介紹方法,注意觀察的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要告訴學生,教師的演示實驗的觀察,主要觀察教師規范化的安裝實驗裝置,實驗程序的排列,實驗的規范化操作過程,演示什么現象,如何得到實驗結果,數據的讀取和記錄,實驗現象的剖析等。
四、組織討論,鞏固和深化觀察所得
一個學生的觀察往往是局部的,零星的,討論可以擴大觀察的知識面,加深對觀察到的知識的理解。如,在上簡單磁現象這節課,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磁性兩頭強(磁極)這一內容,我把磁化的鋸條一分為二,讓學生討論分開的兩塊磁鐵磁性是不是兩頭強,同時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這樣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得就比較牢固了。又如觀察水沸騰的實驗。實驗裝置的安裝觀察,主要觀察實驗裝置的用途,使用了哪些儀器和元件、儀器裝配的順序和方法。當沸騰后,氣泡上升速度很快,又要讓學生自己觀察到氣泡體積的變化情況。這時再配合動畫,把氣泡邊上升,體積邊變大,用慢速播放。這類演示的好處,在于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更重要的在于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物理的重要方法。
經常指導學生觀察,學生就會養成一種觀察的習慣。這樣的學生不僅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在能力方面也是比較強的,這正是我們物理教學的目的。現在我教的學生,一有機會就會問我他們放學后的所見所聞,一起跟我來討論了。我教起來,也挺輕松多了,學生自覺學習物理多了,動手能力強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強多了。所以,教師應當充分認識觀察力的培養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并對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習慣、觀察方法的現狀心中有數,并且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因素,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加強課外觀察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持之以恒地把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工作抓緊抓好,為培養適應新世紀的人才作貢獻。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南坂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