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鋼營
摘 要:在以科技強國為理念的國際環境下,各個國家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984年的39屆國際教育會議和1985年的亞太區曼谷會議的主題都是“小學科學教育的普及與改革”,以此作為科學教育的有力支持依據,也成為世界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的指向標。德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說過:“科學在18世紀急劇發展的時期是測試自己的方法;在19世紀是測試自己的力量;而在20世紀,則是開始領悟自己的歷史作用,是自我意識。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關鍵詞:實驗課;培養;動手能力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方式的現狀
1.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指導過細
教師秉承為學生負責的心態會在課前將課堂所需的實驗器材準備妥當,同時會做好詳細的教案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傳授,按部就班地讓學生跟著做。這樣的方法的確妥當,卻缺失了實驗課的能動性和學生主動思考的環節,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也浪費了教師的一片苦心。
2.教師越俎代庖
愛迪生發明燈泡試驗了千余次才成功,但因為現在的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實驗失敗之后教師通常會直接將實驗幫學生做下去,并不是指出錯誤再讓學生自己嘗試,這樣并不利于學生記住實驗結果體會其中玄妙。
3.教師重視實驗現象和結論
教師在平時教學實驗中忽略了鍛煉學生分析現象與結論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這樣就浪費了實驗課,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未得到應有的訓練。
4.實驗設置偏于成人化
現在的科學課實驗,很多實驗要求的器材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接觸到,我們科學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意識,從而激發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和興趣,所以實驗的存在一定要切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二、提高科學教師專業素養,逐步專業化
1.教師要透徹理解和分析實驗現象,提升個人實驗研究能力
學生在沒有接觸實驗之前有自己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一般都是并不科學的,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將他們不太科學的認知,向科學的道路上引導。這樣就需要教師對實驗的原理、現象和結論有著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并且還能舉一反三。提高教師理解和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組織教師進行公開課的演示并進行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并形成文字形式,仔細研究。
2.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實驗過程,提高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個實驗需要很多準備和步驟,教師需要思考的就是哪些實驗器材最合適;如何將試驗循序漸進地演示給學生;每一個步驟之間的連接和效果;這些實驗是否能讓學生明白他們的疑惑并解釋清楚要體現的知識。比如在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我們的課堂搬到外面。如,田間地頭、商店里面、社區或者是孩子們的娛樂場所,讓學生可以在逛街玩耍的時候觀察服裝店做衣服的料、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娛樂場地的活動器材。教師帶著學生們一起去觀察,并及時答疑解惑,這樣長期堅持,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必能得到提升,教學能力和知識造詣上也會有提高。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悠悠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最重視的就是“禮”和“孝”。在我們的認知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師恩大于天”這樣的古語都讓現在的學生仰望教師的威嚴。我們不是要消滅這種尊師重師的理念,而是要強調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例如,在科教版3年級中“植物的生長變化”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準備不同周期生長的植物,讓學生自己觀察不同周期植物之間的生長情況,然后提出設問,為什么這些植物的生長情況不一樣,是陽光的照射不夠?還是因為它們的“生日”不一樣?讓學生們自己討論得出結論,然后老師再將這些結論進行簡單總結并引出本節課的理論知識,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會很容易,學生也更有動力在以后的每一節課上認真思考和認真動手做實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真正做到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而老師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
4.教師要自己動手做實驗器材
一個實驗教師做過很多次,但只有自己動手做所需要的實驗器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實驗的真諦,同時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教師在做實驗器材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角度看實驗,這樣在教學上會更輕松,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以上四點是對實驗的硬件設施的要求,最后一點要求教師們的情感提升,教師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要熱愛自己的崗位,現在的實驗偏成人化,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做一個橋梁,溝通學生和實驗,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實驗的樂趣和大自然的奇妙。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基礎性教育課程。教師始終是維系課堂的重要載體,所以提高師資力量和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最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劉景武.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03).
[2]劉格林.淺議科學課動手能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奉化市蕭王廟街道中心小學)
·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