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斌
摘 要: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它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會享受著它的利息。”可見,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關系著他今后一生的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良好習慣,是每一位數學老師的重要職責。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培養
以下是筆者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一些粗淺意見,以期能對以后的教學發展提供幫助。
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1.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
教師是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老師的講解和教誨,才能得到知識的增長和品德的提高。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依賴性強,愛憎也很簡單。哪一位老師對他好,他就喜歡哪一位老師,也就喜歡聽他的課,喜歡聽他的話。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在教學中,我會盡量努力做到愛他們,關心他們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老師的身上得到媽媽一樣的愛。只有這時,學生才能露出天真、甜美的笑容,師生感情濃厚,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真傾聽,良好的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
2.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經常會出現,要么只顧著自己搶答,要么在別人發言的時候交頭接耳。為此,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傾聽別人,是一種修養的表現,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其次,要引導學生通過別人的發言,欣賞其長處,發現其不足,取長補短。我在教學中,經常會采用競爭當“小老師”的辦法。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安排小老師講課,課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傾聽同學的想法,并幫助其糾正錯誤。對于表現好的“小老師”給予獎勵。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認真聽、認真講的好習慣,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贊可夫曾說過:“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科目是一門思考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是再恰當不過了。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主觀意識和自制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在課堂上也經常會不思考,人云亦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就會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一些思考的情境,并展示相關的資料,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在檢驗學生思考結果時,會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較難的,留給優生,刺激他們開動腦筋,多方思考,得到思維上的發展。較易的,留給差生,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得到基礎知識的鞏固。對于差生,即便只是答對了一點,也要及時給予表揚,使其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思考的欲望,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通過合作交流,學生不僅能獲得更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會設置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學習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和諧民主的舞臺,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在這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注意力持久,認真傾聽,在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言語的自由,互相監督,互學互練,互幫互助,互查互評,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得。
四、培養學生發現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中”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能夠摸得到、看得見的與數學相關的實物開始,設置一些數學情境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的機會,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從而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 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許官中心校)
·編輯 高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