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蓉
摘 要:談了在教學中利用文化知識促進英語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知識;初中英語;文化教學
眾所周知,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發展,英語不僅僅簡單作為一門語言,而且還是現代國際上重要的交流工具。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社會文化與英語的教學息息相關。如何在教學中利用文化知識促進英語的教學呢?
一、引言
在初中階段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學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更要教學生學習英語文化中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了解了西方國家的文化習慣后更有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
二、文化
文化是人們所思、所學、為何所覺的綜合。文化是與時俱進的,文化又無處不在,它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價值觀、生活方式等。而英語的文化就是這些講英語的國家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
三、差異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西方文化,避免給生活和學習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促進英語學習。
1.學會贊賞
在西方國家常常用贊賞語 如,Excellent, Great, Wonderful 等來對對方所做事情的肯定,以之鼓勵。盡管真實的結果沒那么完美。而受贊賞的人常常用感謝語來表示感謝。但是在中國,我們在聽到別人的贊揚往往會表示謙虛,說:“我還是做得很不好。”“哪里,哪里。”“還要向你學習。”等等。
2.學會使用問候語
在中國我們見面通常熱情地問對方:“你要去哪里?”“你吃飯了嗎?”殊不知這在西方國家里屬于個人的隱私。個人隱私是不能隨便問的。西方人見面經常會聊天氣或服裝等。如,“今天天氣不錯,明天應該還是晴天。”
3.正確理解和使用俚語
英語俚語是英美等國家人民長期生活的總結,是語言的精髓,是濃縮了的文化,是與民族特定的生活、經濟、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分不開的。俚語反映出西方國家與東方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如,“dog”在我們中國是貶義詞。如“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的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中,人們把dog看成是人類忠實的伙伴。所以人們經常用狗的行為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不是翻譯成 “你是條幸運狗。”而是翻譯成“你是個幸運兒。”再者,文化不一樣,翻譯也存在差別。我們稱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在對應英語中“四小龍”是”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四、促進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學生發展的基本原則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作為十幾歲的青少年,對新鮮事物存在新鮮感。我們在決定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時,要考慮以新穎或多變的形式吸引學生,使學生掌握與外語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內涵,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積極態度和使用技能,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既應具有系統性,也需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相結合。
2.真實性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將單調、枯燥的英語課堂變得具體、生動、有趣。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并且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如聽到不好的消息時說:“Im sorry to hear that.”別人贊賞你時應說:“Thank.”而你做錯事應該說: “Sorry.”請求或建議別人做事情常常用:“Could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等。
3.開闊視野
在生活中應多接觸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如觀看電視、電影,使用網絡、閱讀英語書籍報刊等。這些東西包含著大量有形和無形的社會文化知識。這些知識和語言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自然地反映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觀念和思想。如,在觀看英文電影中會看到他們語言的幽默。電影中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使學生親臨其境,彌補了書本文字的不足,更有助于理解文化知識的內涵。又如,我們在文化教學中可以對當時的國際新聞同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老太太在雨天帶一條狗上公交車,她想給她的狗一個座位,就對司機說:“我給我的狗買一張票,你能給它一個座位嗎?”司機不是直接拒接而是回答說:“當然可以,但是她要向其他人一樣不能把腳放到椅子上。”如果沒有了解西方人的幽默就會誤以為司機同意了。
4.文化意識的培養
隨著國際文化不斷發展,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還用中國人待人處事的方式去與外國人交往會鬧出許多笑話,甚至會傷害對方的感情。當今世界上許多戰爭就是宗教不同、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我們應當尊重不同的文化、民族習慣,才能真正融入英語中去。因此,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于我們的和平交往。
5.詞匯教學與文化意識
英語教學中一些單詞是有典故的,讓學生了解這些典故有利于對單詞的掌握。如“sandwich”,古代英國有一位貴族叫sandwich,沉迷打牌,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餓了就叫仆人把肉夾在面包里,邊吃邊打牌。后來發現這種吃法味道不錯,慢慢就有許多人效仿。于是就產生了三明治。再如對婦女的稱呼Miss,Mrs.和Ms.三詞中,Miss指未結婚的女性,Mrs指結婚的女性,而Ms.一詞不表明此人婚否。這個詞來源于六十年代美國女權運動所創造的一個新詞,表示與男士的平等。學生通過了解懂得了詞表面的意思,進一步掌握了此文化的內涵,為準確、規范地使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語法教學與文化意識
由于語言特點的差異,英語語法特點存在很大的不同之處。但是再大的差異也有其共同特點。例,我在星期天和媽媽去動物園。漢語中把時間狀語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而英語語法中,則需要把時間狀語放在句末:I went to the zoo with my mom last Sunday. 或句首 Last Sunday I went to the zoo with my mom.表示強調。又如,______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答案應是Sunday。因為我們通常把周一當作一周的第一天,而英語中一周的第一天是周日。
總而言之,社會文化不是個別的文化而是社會群體的行為,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文化教學應該是跨文化的教學。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才能為今后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社會文化教學的歷史還相對較短,在不少方面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有待我們進一步努力探究。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華僑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