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
摘 要:創設情境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對一節課的成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其好壞與質量才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的失當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創設情境;科學性;靈活性;實用性
創設情境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導入的好壞對一節課的成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設置一個好的導入情境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活求知欲,喚起好奇心,能使看似枯燥無味、抽象的數學知識充滿親和力和吸引力,能讓數學課堂變得富有詩意。但是,一些教師對“情境”過分地強調和追求,非要千方百計地設計好各種情境,而忽略了“為什么要設計這個情境”的問題。這樣的案例在教學上隨處可見。如,一節觀摩課“解直角三角形”,執教教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引入了新課,并與學生開展了對話——師:同學們,你們想必都看過《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吧!生:看過。師:那么灰太狼是怎樣抓羊的呢?老師這里有一道關于這個問題的題目,請看大屏幕。青青草原上,灰太狼每天都想著如何抓羊,而且屢敗屢試,永不言棄。一天,灰太狼在自家城堡頂部A處測得懶羊羊所在地B處的俯角為60度,然后灰太狼趕緊下到城堡的C處,測得懶羊羊所在地B處的俯角為30度。已知AC=40m,若灰太狼以每秒5m的速度從城堡底部D出發,幾秒鐘后能抓到B處的懶羊羊?問題出示后,教室馬上熱鬧了,學生討論開了:灰太狼是這樣抓羊的?真有趣!最后肯定是抓住了,但又被喜羊羊救了……顯而易見,學生討論更多的是故事情節,而忽略了討論解法。雖然有趣,但卻偏離了學習的軌道。想想,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的,在設計情境的同時我們應該想著:我們設計的情境能否為學習服務,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有所回味,有所啟發?是不是真符合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氣氛雖然熱烈,但討論的是不是與本節課有關?時間是不是過長?這都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問題情境不僅要能激趣,更重要的是它應與將要學習的數學內容、學生的認知基礎及教學需要緊密聯系起來,這樣的情境才能起到“未有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如果只是“一廂情愿”絞盡腦汁創設的“失當情境”,只會事與愿違地“畫蛇添足”罷了。所以我覺得,并不是每節課都一定要從情境引入,有時費盡周折,倒不如開門見山的好。導入新課這一環節固然重要,但卻不能牽強附會,否則只會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味”的丟失。那么怎樣才能做好“開頭”工作并能使學生對新課內容“一見鐘情”呢?
一、應注意課堂導入的科學性
一般來說,正常的課堂導入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為宜。導入的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是成功的課堂導入。導入時間過長,就會顯得喧賓奪主,不僅會使課堂導入顯得庸俗繁雜,而且會影響整節課的教學進程。導入的時間過短,又會使課堂導入顯得蒼白無力,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課堂導入方式的目的只是為了想方設法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絕不是為了作秀和擺花架子。
二、應注意課堂導入方法的靈活性
課堂導入,“導”無定法,切忌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導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因時因地因對象而異,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顧啟發性。
三、應注意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導入”“探究”“理解”“鞏固”和“小結”這五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一味注重課堂導入而忽視其他環節,那么,即使再精彩的課堂導入也注定是失敗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突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體過程,無論課堂導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教學效果上。因此,課堂導入必須服從并服務于整個教學過程。
(作者單位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