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
【摘 要】在長期從事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生物學知識中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內容,如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獨特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統一、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等許多知識無不包含著美學的觀點和內容,把美育寓于生物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和掌握有關生物學知識,使美育和生物學教學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本文主要講述了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如何發掘生物美學的價值,以及如何向學生們介紹生物學中的美學。
【關鍵詞】生物教學 美育 滲透
引言
美育,主要理解為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美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一種教育思想,應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滲透在一切教學活動中”。因此,就每個生物教師而言,在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生物教學中的美育就是通過生物知識的講授向學生們介紹有關美學的觀點和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總體的審美能力。所以,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把生物學知識生動、形象、科學地向學生們作講解,同時也要善于讓學生們去理解、感受、發現生物知識中蘊藏著的巨大美學價值。把生物教學同美育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生物學教學起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一、生物學中的美學價值
生物學中的美學價值我主要把它分為三種: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
(一)自然美
是指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鳥、草木魚蟲、園林四野等等,非常廣闊多樣。自然美作為經驗現象,是人們經常能夠欣賞和感受的。生物的自然美主要體現在不同生物的各種形態、結構、顏色、聲音等方面。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豐富多彩,據統計,生物種類總數不下200萬種,大到海洋中的藍鯨、高聳入云的巨杉;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或強健、或纖弱;或善跑、或善飛、或善游;或樸實、或妖艷,形態各異,又各具特色。僅綠色植物的花就可稱之為千姿百態,如:大而艷麗的大麗菊、牡丹花;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傲霜斗雪的臘梅;剛直不阿的君子蘭;隨風飄逸的蒲公英……讓人賞心悅目。也正是如此眾多的生物點綴著大自然,構成了自然美的重要部分。還有很多生命體的結構和形態,也是自然美的體現。例如:講解擬態時展示的枯葉蝶、竹節蟲,在校園實習中向學生們示范的一碰就變形的含羞草,制作的染色葉脈書簽,實驗課上觀察家鴿適于飛翔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等等,都體現出了與大自然渾然天成的和諧之美。
(二)社會美
社會美是指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和現象呈現的美,社會美主要體現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也體現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成果上。人類的社會活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滋養生息,我們的精神思想和社會活動當然也離不開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的啟發,例如:正是有了梅花的不畏嚴寒獨立綻放,青松的不畏貧瘠依然挺立,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才有了“哪得梅花撲鼻香”“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佳句以及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外學者和藝術家們以生物為素材創作了很多文學藝術作品傳承至今,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成為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力量,其社會之美的價值的確撼人心魄。 縱觀生命科學的發展,三大遺傳規律、細胞學說的創立、《物種起源》的問世、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人類基因圖譜的描繪、克隆動物的誕生、人與牛胰島素的合成、超級雜交水稻的育成,轉基因動、植物的突破等等。這一樁樁、一件件駭世驚俗的巨大成果,正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本質力量的完美體現,從中閃爍著人類偉大智慧的光輝,真可謂妙不可言、美不勝收。
(三)藝術美
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他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如果說自然美側重于自然物的形式,社會美側重于內容,而藝術美的顯著特點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一切藝術作品都體現出一定的物化形態,另一方面藝術作品傾注著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包含著創作者的加工、改造。鄭板橋筆下的翠竹,齊白石的醉蝦,徐悲鴻的奔馬,梵高的向日葵都是取材于自然,但經過大師們的藝術加工通過線條、色彩、層次、質感的運用就賦予了更多的生命意義,突出了生物體最美的一面,動靜結合,呼之欲出。這就是獨特的藝術美。
二、在中職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感受美
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我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讓他們充分感受生物學知識中包含著的各種美。例如我在講授魚綱一節時,就制作了一個關于《神奇的海底世界》的PPT,把海洋中常見的一些魚的照片和視頻展示給同學們看,讓同學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海底世界,令同學們對海洋充滿了幻想和憧憬。
還有一次,在講解生物的適應性時,我并沒有簡單了之地講講概念,而是通過實物和照片列舉了十種生物,如:介紹了仙人掌的變態葉,菜青蟲的綠色外形,北極狐和北極熊的體色,變色龍的變色原理,梟蝴蝶大眼睛似的花斑,烏龜的殼狀結構,瓢蟲的各種斑紋,包括蛔蟲的形態特點等等,這些都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生態美。通過這節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生物的生存之美,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生物進化的神奇和力量。
(二)注重課堂教學藝術,讓學生欣賞美
生物課的內容十分廣泛,教學形式也多樣,有理論課、實驗課、電教課,還有為期一周的教學實習,這就要求教師做到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藝術化。例如我在講植物的類群時,通過PPT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作了講解和對比,在實驗室觀察比較了有關植物標本,也帶學生進行了校園植物的識別,幾種形式的結合就能讓學生對植物各個類群的特征、代表植物及分類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這樣不僅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還能欣賞到自然之美。
(三)進行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感悟美
生物雖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有的知識點學生還是覺得枯燥提不起興趣。為此我充分挖掘語言的魅力,對學生進行了啟發教學,讓生物和美學完美地結合。例如:“望梅止渴”,我就利用曹操的典故,讓學生了解身體結構的神奇;而“畫餅充饑”就聯系到人類的條件反射,講到遺傳和變異就用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會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來比喻,通過這種新的授課方式,很多學生都能寓教于樂,輕松學習。
(四)有效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創造美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資源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來展示生物的美,例如:每節課我都要制作PPT,盡量多提供一些生物圖片以及視頻資源,這樣講解起來內容豐富,生動形象,便于理解和記憶。我還組織了一次以“美麗的校園”為主題的視頻大賽,讓同學拿起手中的手機去拍攝校園里常見的景觀植物并要求配以解說,這個實踐活動不僅讓同學們進一步掌握了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還提高了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結束語
我國的山河幅員遼闊,物種種類豐富, 美在生物學廣袤無垠的知識海洋里,在人類攀登生命科學高峰的偉大實踐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把美育滲透在生物教學中,讓同學們時時刻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領略美的魅力。在學習中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不斷凈化心靈,不斷升華自我。
【參考文獻】
[1]王永勝. 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蔡儀.美學論著初編(上)[M]. 上海文藝出版社.
[3]陳冀平等. 生物教學與學業評價[M].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方晴,姜曉華. 美育與學校教育[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5]楮圻. 生物學教師手冊中學[M]. 上海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