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萍 歐陽芹
【摘 要】“讀寫結合”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設計融讀寫為一體的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最有效的載體,為提升隨文練筆質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隨文練筆的設計,本文提出再現情景、想象補白、遷移方法及感悟文本等方法提高練筆的效果。
【關鍵詞】 隨文練筆 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互相促進。隨文練筆是一種結合有關閱讀內容進行的“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內容中某一亮點設計的寫作練習,它融讀寫為一體,以讀引寫、以寫促讀[1],是“讀寫結合”最有效的載體,可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學習文章的章法結構,訓練其遣詞造句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2]。教師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學生隨文練筆,讓讀寫相得益彰,為閱讀教學吹來了一縷清風,注入了一泓活水,有效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已成為當下語文課堂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3]。但由于諸多的原因,學生在練筆過程中常出現淺薄與單薄的不良現象,主要表現為:內容較為淺顯,見解膚淺;文筆稚嫩,詞匯貧乏,缺乏優美的語言,布局欠合理。在隨文練筆過程中高質量地實現讀寫結合,關鍵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準隨文練筆訓練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寫的空間,讓學生樂于動筆。
那么如何從學生的發展出發,進行更有效的讀寫訓練,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擬從讀寫結合訓練的策略角度出發,力求發現設計隨文練筆的新思路,并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歸納整理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隨文練筆訓練方法,為學生能夠在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中逐漸會讀善寫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一、再現情景,豐滿形象
教材中,不少文章文質兼美,《毛主席在花山》《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詹天佑》《她是我的朋友》……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在教學中若能抓住合適的“切入點”進行練筆,就能對學生感悟人物、體會思想感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的第十二自然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教師緊扣動詞“挖”啟發學生:父親沒有挖掘工具,他的動作只有一個“挖”,他挖的是什么?這里的“挖”還可以寫成什么詞?漫長的38小時余震時常發生,他又是怎樣挖的呢?透過這灰塵、血絲,透過這破爛不堪的衣服和斑斑血跡,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場面呢?讓我們拿起筆,寫下父親挖掘時的情景吧。此處進行隨文練筆,再現父親艱難挖掘的情景,不僅讓學生讀懂了文字“挖”背后的信息,做到文本的適度細讀,而且讓學生觸摸到父親的堅毅執著,如山般的父愛,從而使父親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
學生感悟了父親的了不起后,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在漆黑的瓦礫中,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親人,有的只是14個小伙伴,被壓在廢墟底下的阿曼達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勵同學與死神搏斗,爭取時間最后獲救的呢?同學們在練筆中緊扣父親的話“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寫出了阿曼達的所思所想以及對小伙伴們說些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隨文練筆讓學生從身心參與中感受到了阿曼達的了不起,豐富了阿曼達的勇敢堅強的形象。
二、想象補白,領悟內涵
不少課文會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內容簡而言之,或“言雖盡而意無窮”,或情節存在大跳躍,留給學生無限想象的空間。“補白”是隨文練筆常用的一種訓練形式。學生進行想象補白的過程,既是學生感悟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是學生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法庭上李大釗“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教師引導學生從“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中體會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從“平靜”“慈祥”體會李大釗的堅貞不屈、守口如瓶。而后教師設計練筆:
李大釗為什么“沒戴眼鏡”、頭發為什么“亂蓬蓬”?他在獄中是怎樣和敵人作斗爭?同學們請拿起手中的筆把這部分內容補上,寫出李大釗和敵人的語言、神態、動作,再現出李大釗與敵人斗爭的場面吧!
學生在閱讀中已經感悟了李大釗的堅貞不屈、大義凜然 ,所以練筆時“文思泉涌”。有一同學這樣寫道:“啪——啪——敵人瘋了似的揚起皮鞭惡狠狠地抽向李大釗。李大釗的頭發蓬亂了,眼鏡被打落在地上,舊灰布棉袍上留下了一道道鮮紅的血痕。敵人狂叫道:‘快招!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哪兒?李大釗抬了抬頭,淡淡地說‘什么共產黨,什么地下組織,我不知道!‘看是你的嘴硬,還是我們的刑具硬!窮兇極惡的敵人居然用竹簽殘忍地敲進李大釗的指縫里,最后竟剝去他雙手的指甲。李大釗一次次昏死過去,但每次被辣椒水澆醒,他依然一臉從容,依然是那句‘我不知道。”
同學們的“補白”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引發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再現了李大釗在獄中與敵人作斗爭的場面,展現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領導人的光輝形象。賞析完學生的隨文練筆后,老師追問學生:“獄中斗爭的內容既然能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為什么作者不寫呢?”繼而引導同學們明白獄中斗爭這個場面并非作者親眼所見,《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回憶錄有尊重事實的特點。
三、遷移方法,習得技巧
語文教材薈萃了許多名家名篇,這些課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獨具匠心,觀察方式、表現手法富有特色。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讀寫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吸收這些表達方法,在練筆中加以運用,將有助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
《為人民服務》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的中心論點,每個自然段提出一個觀點,采用“引用、對比、舉例”的方法縝密論述。學生在感悟了課文的構段方式和表達方法后,教師指導學生隨文練筆:“在本文中還留下了毛主席不少經典名句,你們喜歡哪句?請聯系生活實際,試著運用“引用、對比、舉例子”的方法寫一寫吧!”同學們有的圍繞“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練筆,有的針對“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抒寫見解。這樣,同學們在讀中悟寫,以寫促讀,讓讀寫統一,實現了表達方法的巧妙遷移。endprint
又如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結課前,出示了這樣的小練筆:課文用三個事例,反復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請你學習這種寫法,先確定一個觀點,然后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它。學生學以致用,應用“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闡述“失敗乃成功之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天才出于勤奮”等觀點。此處隨文練筆,讓學生對課文的表達方法有了真切的體驗與感悟,令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四、感悟文本,升華情感
“言無情不發,情無言不達。”好的文章內涵豐富、感情真摯,在閱讀中若能捕捉這文章的“動情點”及時練筆,以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入情入境地體驗與感受。則有助于學生感悟文本和升華情感。
《一夜的工作》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先生的激情感慨之作。教師引領學生品讀了平時而又動人的文本,感悟到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生活作風。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周總理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師播放總理最后的日子為內容的課件,配上聲情并茂的畫外音。學生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教師趁熱打鐵設計了一個小練筆:面對這位嘔心瀝血、憂國憂民的周總理,你一定有許多話要述說,請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的心里話流瀉于筆尖吧!
在《百年恩來》的主題曲《你是那樣的人》的音樂聲中,同學們“情動辭發”。有一同學一氣呵成如下文字:
“總理啊總理,您是人民的‘孺子牛啊!你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為祖國、為人民辛勤操勞。辦公室的燈光啊,閃耀著一個又一個通宵,您的一生睡得太少太少。你灑的是汗,潑的是血,捧的是心,拼的是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是血是您人格的真實寫照。
總理呀總理,您像燃燒的蠟燭啊!你幾十年如一日,為了新中國的繁榮和富強嘔心瀝血。您那堅定的步伐啊,疾走在大地各個角落,您的一生奔波太多太多。視察災區,探求真理,治理國家,放眼視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您情懷的無私體現。
總理啊總理,您的形象比大山還高大。您的心胸比海洋還寬廣,您是挺立在我們心中不朽的豐碑。您將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
“言為心聲”,通過練筆設計激起了學生與文本的再次共鳴,學生的情與文本的情交融在一起,增強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激起了對一生為民的總理的敬佩與愛戴。
隨文練筆是閱讀的拓展和升華,是寫作的訓練和體驗,它讓讀寫并蒂開花。只要我們憑借教材,巧設練筆,激發學生讀的熱情、寫的欲望 , 長此以往,語文這片園地定會群芳爭艷、姹紫嫣紅!
【參考文獻】
[1]陸睿英. 緊扣教學文本,有效隨文練筆[J]. 中國校外教育,2010,355(8):248.
[2]黃紅霞. 讀寫結合 妙筆生花[J]. 語文教學通訊,2011,650(10):67-68.
[3]吳雪萍. 順水推舟 閱讀寫作雙受益——隨文練筆指導談[J]. 教育探究,2008,3(4):51-53.
[4]李冰. 關注表達,挖掘小學語文高年段的讀寫結合點[J].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0(6):171-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