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霞
摘 要:《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生性愛玩好動,而游戲正是一種集自由、興趣、需要、快樂、滿足于一體,以幼兒為主體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
關鍵詞:幼兒園;師生互動;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144-01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兒童好游戲乃是天然?!币虼?,游戲符合幼兒的天性,且與他們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有著密切聯系,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進幼兒身體的、認知的、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而游戲中角色游戲又最具有游戲的典型特征:主動性、趣味性、社會性、虛構性。它是孩子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這一過程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主表露,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
一、中班幼兒角色游戲中的師幼互動
1、拓展角色游戲中的交往范圍,發展幼兒的交往語言
幼兒的角色游戲中可以模仿,再現他人和同伴的交往過程,從而了解交往方式,積累交往經驗掌握交往技能。在角色游戲中拓展角色之間的相互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發展幼兒的交往語言。如大班在開設“小菜場”的游戲時,剛開始只有一個售貨員,售貨員只是單一的與顧客交往。后來我們又增加了一個售貨員,這樣一個人專賣蔬菜,一個人專賣葷菜,兩個售貨員之間也有了交往。此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顧客之間也會進行交往,如“你今天買了什么菜?”“我穿的衣服漂亮嗎?”等這些做法不僅擴展了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角色之間的相互交往,也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并且讓他們知道和不同的角色交往要用不同的對話。
2、處理角色游戲中的正確關系,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
游戲指導的藝術性在于保持而不破壞游戲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教師在尊重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以參謀和支持者身份出現,把教育意圖轉化為幼兒的游戲行為,從而保證角色游戲的目標,滲透到游戲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游戲過程中以下幾個關系。第一、游戲中師生的關系。教師在游戲過程中除必要的、間接指導外,不要干預過多,更不能包辦代替,越俎代皰,當然也不是放任自流。老師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選擇恰當的介入方式,盡量保證游戲中幼兒的主體地位,盡量減少游戲過程的中斷次數和教師干擾的消極后果。第二,玩與教的關系。在角色游戲中,“玩”是第一位的,幼兒玩的興趣如何,關系著他們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關系著游戲的成敗。教師應根據游戲的需要,靈活巧妙地扮演各種角色,并以自身恰到好處的角色變換去引導愉快地、富有創造性地玩好角色游戲。如:“在娃娃家”游戲中,為了發展游戲,擴大幼兒社交能力,教師扮孩子的大姨到孩子家做客。由于好久沒見面了,大姨抱著侄子親不夠。突然,大姨驚慌地說:“昕昕怎么這么燙,是不是發燒了?!边@時,昕昕的“爸爸”“媽媽”都停下手中的活過來摸昕昕,他們因受剛才教師的暗示都相繼說:“呀,真的好燙!”還是“媽媽”反應快說:“快,我帶他到醫院去看看?!闭f著從大姨手中接過娃娃準備上醫院……這樣,游戲很自然地進行了下去,同時發展了幼兒的社交能力。
4、重視角色游戲結束時的講評,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
幼兒在自選角色游戲的過程中,必然會充分暴露各自能力與水平上的差異,教師應協同幼兒進行評議,評議應注意針對性與科學性相結合。角色游戲講評的方法有多種,無論運用哪種方式,都應把講評的著眼點放在促進幼兒發展上。其中重點抓住兩點:第一,重視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即重點評議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對幼兒每一點有價值的創新都要予以肯定,而不應注意幼兒做了多少事情,賣了多少東西等方面。第二、注意能力與品德并重。在肯定幼兒獨立創新意識的同時,讓幼兒知道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情是最重要的,應重點評議幼兒在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老愛幼等社會公德方面的表現。表揚那些有同情心、熱心幫助人的幼兒,消除現實生活中種種消極因素對幼兒的不良影響,陶冶幼兒的心靈
二、中班幼兒角色游戲中師幼互動的策略
1、尊重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
《兒童權利宣言》強調:兒童應享有游戲與娛樂的充分機會。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應該擁有絕對的權利,玩什么、扮演什么角色、怎樣進行游戲等,都應由幼兒自行決定,教師只能是給幼兒建議,使得他們的游戲活動更加完善,而不能強加干涉。只有當幼兒在游戲中成為主人,擁有主體地位時,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快樂。若是剝奪了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按照教師設計的游戲思路進行,就會極大地挫傷幼兒游戲的主動性,他們將成為一個模仿者,無法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因此,幼兒應該成為游戲的主體,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揮,而是對活動有選擇權和決定權。
2、靈活定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角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它向我們明確提出了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所承擔的角色。在實踐中,教師除了承擔這些角色外,還應抓住時機,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靈活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是游戲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因時、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與之互動。有時我們可以是觀察者,傾聽者;有時我們也可以是組織者,援助者;有時我們也可以是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幼兒學習活動的共同探究者等等。教師只有真正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興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才能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
3、減少在游戲中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控制
游戲是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這決定了教師的指導不是控制。在游戲活動中,幼兒游戲體驗的強弱取決于活動中他所獲得的自由的多少,自由度越大,他們的自主性就發揮得越好。但是由于成人對幼兒游戲活動過分控制,使得教育機構中的大部分游戲只具有游戲的形式,而喪失了游戲的真正意義,出現了游戲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傾向。在這些游戲中,兒童的行為往往置于教師嚴密的控制之下,教師過度強調游戲的教育性,而忽視了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歡樂的重要性。這樣既削弱了游戲的教育功能,又不利于幼兒生動活潑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愿望,減少對幼兒游戲活動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預,為幼兒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