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華
摘 要:談了初一英語教學方法改革的心得,供同行借鑒。
關鍵詞:初一英語;教學;教改
英語是中學課程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門課程,是高考中考必考的科目。這樣重要的一門科目,它的學習應該是一片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的狀態。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現在的英語教學是老師教得煩悶,學生學得辛苦,互相埋怨,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英語的教學效果。如何改變現狀使英語教學變得“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本人從教十余年,一直對英語教學方法在不斷探索,通過不同的途徑嘗試,有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近半年的教學改革,使我的努力有了較明顯的回報。大部分學生都不再“談英色變”,教學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讓學生“開得了口”
開得了口即說。首先要讓學生有說的意識。說是各項活動的基礎。學生由于怕自己說錯,羞于啟齒,不敢開口。所以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鼓勵學生大膽地說,錯了也沒關系。我常對學生說,“口語不講法”,甚至我自己有時故意說錯個別句子,讓學生知道老師有時都會說錯,那自己錯了也沒關系。這樣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會有意識地說英語。有了說的意識也就有了說的欲望。其次要讓學生大聲說。大聲說能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還能培養語感。我常在課堂上裝耳背,說自己老了聽不清了,要求學生再大聲說一遍。說耳背是笑料,讓他們再說是真。再次要逐步讓學生會說。剛才說“口語不講法”,但實際上是有法可依的。會說一要幫助學生正確發音。二要教會學生了解英語語音中的辨音、變音、連讀、弱讀、同化等各種問題。三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總之,學生只有“開得了口”,他才會有最起碼的興趣來學。試想“啞巴英語”能走多遠?
二、讓學生“下得了手”
“下得了手”即寫。學以致用離不開手。在教學中,我從“單詞—詞組—句子—作文”逐步進行。首先要求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要會寫單詞。教會他們各項發音規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每晚我都會布置家庭聽寫本并及時批改來過單詞關。其次對各話題出現的固定詞組,在課后我都會集中抄給學生背,相當于小學語文的好詞,對于一些固定句型用讀、背、寫、造句的方法加強記憶。這樣就有了佳句。學生大部分都會用這些好詞佳句造句,那該詞的用法也肯定記住了。最后每個話題我都讓學生背范文。“差背中套好改”,是我教作文的有效方法,這樣好、中、差三種學生都覺得自己行,就不會出現考試寫作一片空白了。學生下得了手,他才會覺得成功。
三、讓學生“舉得起手”
學生會說會寫,那他在上課時就有事做,也就不會開小差,但光不吵不行,還要集中精力。首先要激發他們的表現欲。表現欲是學習的動力,人一旦有了表現欲,他就會想方設法來滿足,即想獲得表現的機會。而要有機會,就必須努力學習競爭來獲得。其次要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有些老師認為課時緊張,自己講還不夠,哪有機會給學生?其實老師講的許多問題,都是講了好多遍的,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解決呢?讓學生舉手發言是非常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他們在理解時鞏固了舊知識,還能讓老師得到休息時讓學生得到了競爭。一箭四雕何樂而不為呢?最后上課氣氛要輕松。學生是有興趣去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要總是嚇唬學生有多重要,而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樂趣。“樂學”才是最重要的。過于緊張的氛圍,學生不敢舉手也就不敢表現。我堅持每節課都讓學生“一大笑”,學生都說我很幽默,課堂氣氛很好。
學生會說,會寫,會舉手,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樂學,善學,好學”。
當然英語的教學方法很多,希望我的體會能給英語教學有些許幫助。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