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志+李鴻雁
摘要:在當下語境中,高校文藝學教學面臨著諸多難題和困境,文章從文藝學教學的現狀、文藝學的實踐教學以及文藝學實踐教學的意義三個方面探究高校文藝學的實踐性教學,嘗試解決文藝學教學所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高校文藝學;文藝學教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01-02
文學和文學理論在當下面臨著空前的窘境。從文學角度看,隨著影像時代的來臨,文學已經進入了后文學時代。經典時代文學的意義正在消亡,文藝學作為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同樣舉步維艱。如果說文學已經死了,那么文學理論的路又在何方?它必將影響著人們對文藝學和文學理論的認知,盡管如此,文藝學和文學理論也必須在困境中堅守,并實現轉型。
一、文藝學教學的現狀
(一)文藝理論的單一維度
在當今的社會,隨著影像時代的到來,文學進入了后文學時代。傳統文學時代的諸多表征正在蛻變,在傳統文學時代,文學承擔著道義、擔當等重責,文以載道,文章的“工具論”被人重視,而當下,文學已經失去了其崇高性,它脫去神圣的外衣代之以消遣、娛樂。傳統時代神圣的作家也已退場,蛻變成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寫手”,寫作只是為了生存與賣錢,文學寫作已經不負載任何社會意義。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文學已死”成為關注的焦點。后文學時代的諸多表征,使文學越來越受到質疑。美國學者希利斯·米勒著書《文學死了嗎》,提出了文學就要終結的質疑。技術的變革及隨之的新媒體的誕生,使得現代意義上的文學逐漸死亡。大學的傳統功能,以圖書館收藏各時期、各語言的文學以及研究資料作為評定大學優劣的尺度,現在也已被數字圖書館所取代。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正日益被圖像、電視、電影、甚至自媒體所取代。文學雖然末日來臨,但是文學卻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經受一切歷史變革和技術變革。“文學死了”只是一種本質主義的說法而已,就像福柯說“人死了”,并不是“人本身”死了,世界上并不存在“人”本身,而是指人文主義話語系統講述中的那個“人”死了。希利斯·米勒所謂的“文學終結”,也不是說抽象意義上的“文學”終結了,而是指特定的文學語言講述系統中的“文學終結”了。“文學”與“文學理論”的死亡與終結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在一個全球影像化、視覺化、審美化的當下,文學理論的單一維度正在打破,它不得不面對被解構的命運,不得不走向邊緣。
(二)文藝學教學的窘況
文藝學要面對的是活生生的、鮮活的社會生活,是靈動、充滿生氣的文學作品。當下紛繁復雜、多元化的文學作品,是文藝學難以把控的。在文藝學的教學中,對學生而言,充滿隔閡與疏離,它變成了文藝理論教學者的自我欣賞、狂歡與陶醉,變成了學生們的困惑、排拒與抵抗。它既不能對轉型后的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予以判定,也不能對轉型后的文學創作實踐予以品評。
首先,文藝學教學的滯后。傳統的文藝學教學是對經典的致敬,是對永恒作家作品的研究,是一種平面的知識傳播模式。在文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強加與灌輸居多。文學理論只是理論,文藝學教學只是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關注到“現實的、有生命的個體人本身”,當下的現實是經典文學已被解構,因為經典文學的經典性正是和紙質媒介以及它的政治性緊密相關的,而當下的文學正如美國學者道格萊斯·凱爾納所言,是“一種平面的、無深度的、膚淺的傳播狂喜,在這種傳播里,圖像與話題都是在超級現實的空間中流通的,失去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系……并且是在一種愈來愈隔絕于現實與日程生活苦難的超級理論空間中漂浮和變異著的”。從創作者而言,通過影像傳達更易于被接受,從接受者而言,學生們的閱讀習慣的形成、趣味取向的培養都是在社會轉型的新媒體環境下形成的,他們接觸與感興趣的是影像、游戲、音樂,傳統的文字閱讀變成了影視閱讀、圖像閱讀,而文藝學在教學過程中,只強調傳統性、理論性,教學手法明顯滯后。
其次,文藝學教學的僵化與封閉。新時期以來,文學擺脫了政治的束縛,回歸審美的訴求,文學回歸家園的同時,也尋回了屬于自己的輝煌。文學理論也開始指點江山、品評文學。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文學理論漸次失語, 從輝煌走向低谷。加之,文藝學的內容紛繁復雜、邏輯性與思辨性極強,學生們理解掌握起來,實屬不易。現在的大學生是在道德缺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生活中閱讀的是玄幻與穿越等戲說,看到的是視覺與色彩的沖撞。這和理論的嚴謹與邏輯實難融合,這樣的結果是文學是文學,文學理論是文學理論,他們隔著千山萬水,難以重聚。文藝學教學逐步僵化與封閉,喃喃自語,無視受眾,結果自然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二、文藝學的實踐教學
文藝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恰恰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拋開固有的文藝學狹隘與封閉的怪圈,實實在在地把文藝學實踐教學做好,讓文學理論解決當下的文學實際問題,讓學生感知文學理論的厚重與深刻,讓學生通過文學理論理解文學的華彩與美麗,繼而體味文學理論的終極意義。文學理論實踐教學設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豐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導其自主地融入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現實,并保持應有反思意識和批判力。由此,把文學理論實踐教學概括為“一個克服”、“兩種融合”、“三方互動”和“優勢互補”。
(一)一個克服
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理論實踐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媒體環境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約和影響,也要注意到網絡時代文學理論實踐的具體形式和特征。因此,要獲得實踐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克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教學模式。增加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內容,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手段再現新媒體環境的文學現實,分配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文學藝術欣賞與審美實踐,是克服傳統教學思維和模式的重要理路。同時,把教學法改革與網絡資源整合相結合,也是破除單一理論灌輸的重要方法。例如通過引入網絡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式、討論式、交流式或者鑒賞體驗式的理論實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而且能夠增加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分享性、參與性和情感性。
(二)兩種融合
第一種融合體現在理論講授與學生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是實踐中的理論,實踐是理論下的實踐。這種結合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而且體現在課內與課外。這就需要把課堂教學上的結合延伸到課外,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批評形式參與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此時的教師應當盡量跟蹤學生的實踐,例如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入相同的論壇。第二種融合是學生實踐與新媒體環境的契合——實踐是新媒體環境中的實踐,新媒體文學現實是理論實踐視野中的現實。這種融合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網絡成長經驗,在實踐教學模塊設計上要增加QQ、微博、論壇、博客以及電子郵件等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頻率。
(三)三方互動
文學理論的實踐教學是個三方互動的過程,即教師、學生與新媒體文學現實的互動。這種實踐教學設計顯然不同于傳統文學理論教學的師生互動,而是充分引入新媒體環境這個現實因素。新媒體環境因素既是文學現實和批評形式的生動體現,又是學生感知經驗成長的制約條件,同時也是教師進行理論創新與更新的重要資源場,因而如何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效互動,就是本項目設計的重要內容。
(四)優勢互補
文學理論實踐教學不能依靠某個教師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團隊教改經驗的融合。同時這種教學也不是教師一方的一廂情愿,而是需要學生群體的積極參與。因而,如何能夠讓項目設計實現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就是本課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諸如實踐教學心得,調查、了解學生的就業選擇,并據此調整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向和分類指導內容等,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能夠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師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又能夠發揚教學相長的傳統。
三、文藝學實踐教學的意義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而文藝學作為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當然也應該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說,上帝死了。羅蘭·巴特說,作者死了。米歇爾·福柯說人死了,進而作者死了。雅克·德里達說,知識分子死了。希利斯·米勒說,文學死了。現在有人認為,文學批評家也死了,那今天,誰能夠拯救文藝學呢,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探討高校文藝學實踐教學的意義所在。也是所有高校文藝學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總之,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文藝學教學應該肩負自己的責任,既要在理論上宏觀引導,又要掌握實踐的方法,把理論變成鮮活的存在與記憶。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凱爾納;丁寧譯.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彥譯.文學死了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童慶炳.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當下文學理論的危機及其應對[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4]童慶炳.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6]方寧.中國文藝研究前沿報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陶東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簡介:張奎志(1955—),男,遼寧新民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2012年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網絡時代文學理論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G2012010506);2013年黑龍江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校文藝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13C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