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永強
摘 要:新形勢的變化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分析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借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優良的校園網絡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時代要求,達到全面教育發展學生的初衷。
關鍵詞:網絡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
伴隨市場經濟和網絡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和新的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漏洞被無限放大。從大學生年齡段來看,他們正處在思想轉型期,在由單純的學生轉變為社會人,接收各種思想信息和判斷能力也極為稚嫩,校園網絡文化里所帶來的負面引導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利用網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值得深入思考。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網絡是一個超越地域和國界的信息交往空間,猶如一把“雙刃劍”,它既大大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帶來了便利,也改變著他們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模式,影響著他們的政治態度、道德風貌和價值取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據傳播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現代傳播技術等手段,結合大學生認知特點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將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工具、新方法,實現用正確、生動、豐富的網絡信息熏陶大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自我提升信息吸收能力的虛擬互動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基本特征
網絡文化多元豐富,對興趣廣泛、充滿激情和好奇心的青年大學生來說,具備了充分的吸引力,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尋找到感興趣、有存在感、歸屬感的文化圈子,產生了個體迥異。網絡需求不僅包括獲取信息、學習工作的需要,還包括情感交流、文體娛樂等需要,個體網絡行為也往往是多種需要交織。
1.學習類
網絡是個不斷更新的知識寶庫。正確利用網絡資源,是大學生更好更快地獲取知識的優良途徑。網絡上各專業數據庫、校園電子圖書館、電子期刊網等,能夠全面快捷地提供學生所需要的專業資料,同時有助于開闊眼界,豐富見識。
2.交際類
通過QQ、人人、博客、貼吧、論壇、電子郵件及各類通訊聊天軟件網絡平臺達成人際交流。有的授課老師也通過網絡與學生形成咨詢互動。此外,有些學生也將網絡作為一種個性和個人才華的展示。
3.娛樂類
學生利用網絡來滿足娛樂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普遍。音樂愛好者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歡的歌曲,影視愛好者和明星追隨者可以在線收看各種中意影片和關注影視明星,體育迷也能經常觀看到各種賽事直播,而游戲迷可通過在線游戲,進入自己的專屬世界。網絡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但也形成了如網癮成患、淫穢黃色影像散布等問題,網絡負面作用時刻在挑戰著高校學生工作。
三、亟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打破了人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時空障礙,帶來全新的人際互動模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現實條件下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不可或缺的措施。
1.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正能量
輔導員承擔著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要時刻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傳播先進思想,糾正不良思潮,避免狹隘片面的世界觀和享樂主義腐朽落后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侵蝕。網絡資源浩如煙海,繁雜并存,輔導員如何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如何引導學生自覺抵制網絡不良思想,是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2.及時糾正不良的網絡行為,維護正常秩序
網絡不當行為會導致大學生學習、思想和工作出現不同程度偏差,甚至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造成深刻影響。尤其網絡成癮現象已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要分析大學生網絡行為,進行針對性教育,及時發現不良網絡行為解決問題。
3.倡導優良網絡文化,指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
大學學習、資訊、游戲、娛樂、購物、交際等都越來越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必然網絡化。高校輔導員要利用好網絡,主動倡導優良的網絡文化,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展示才能,優化學習與工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結果,處在學生工作戰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網絡時代的狀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特點,嚴謹分析學生的網絡行為,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使學生更樂于接受,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08.
[2]梁金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05.
[3]鄧大慶,曹靜.淺談網絡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石油教育,2005(06).
[4]史鐵杰.高校思政教育網絡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05).
[5]荊媛.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1).
作者簡介:谷永強(1982-),男,碩士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學生工作辦公室,助教。
編輯 郭曉云